作为非定量判断,你可以想象当导体温度下降到临界温度时,电阻为0,即称成为超导体。根据导体这个性质,推断温度越低,电阻越小;反之温度高电阻就大,就很容易记忆了。当然,有些个别的材料不遵循这个规律,如负温度系数的电阻,但这不代表大多数。导体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扩展资料:电阻温度系数表示电阻当温度改变1度时,电阻值的相对变化,单位为ppm/℃。有负温度系数、正温度系数及在某一特定温度下电阻只会发生突变的临界温度系数。因此,我们所说的电阻温度系数都是针对特定的温度的。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导体的电阻越大。
作为非定量判断,你可以想象当导体温度下降到临界温度时,电阻为0,即称成为超导体。根据导体这个性质,推断温度越低,电阻越小;反之温度高电阻就大,就很容易记忆了。
当然,有些个别的材料不遵循这个规律,如负温度系数的电阻(NTC),但这不代表大多数。
一般来说,温度增高,电阻会增大,也许楼主是受这一理论影响,但是,从20度到40度,温度变化太小了,不会引起电阻变化,所以在20摄氏度时,2个导体电阻之比是1:3,那么等到40摄氏度时,还是1:3
但是,像灯泡,通电后温度由室温变成几千度,电阻大大增加
金属导体温度越高,电阻越大,温度越低,电阻越小。
超导现象: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某些材料电阻消失。
电阻温度换算公式: R2=R1*(T+t2)/(T+t1) R2 = 0.26 x (235 +(-40))/(235 + 20)=0.1988Ω 计算值 80 A t1-----绕组温度 T------电阻温度常数(铜线取235,铝线取225) t2-----换算温度(75 °C或15 °C) R1----测量电阻值 R2----换算电阻值。
在温度变化范围不大时,纯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线性地增大,即ρ=ρ0(1+αt),式中ρ、ρ0分别是t℃和0℃的电阻率 ,α称为电阻的温度系数。多数金属的α≈0.4%。
由于α比金属的线膨胀显著得多( 温度升高 1℃ , 金属长度只膨胀约0.001%) ,在考虑金属电阻随温度变化时 , 其长度 l和截面积S的变化可略,故R = R0 (1+αt),式中和分别是金属导体在t℃和0℃的电阻。
扩展资料:
电阻温度系数表示电阻当温度改变1度时,电阻值的相对变化,单位为ppm/℃。有负温度系数、正温度系数及在某一特定温度下电阻只会发生突变的临界温度系数。
当温度每升高1℃时,导体电阻的增加值与原来电阻的比值,叫做电阻温度系数,它的单位是1代,其计算公式为 α=(R2-R1)/R1(t2--t1) 式中R1--温度为t1时的电阻值,Ω; R2--温度为t2时的电阻值,Ω。
电阻温度系数并不恒定而是一个随着温度而变化的值。随着温度的增加,电阻温度系数变小。因此,我们所说的电阻温度系数都是针对特定的温度的。
对于一个具有纯粹的晶体结构的理想金属来说,它的电阻率来自于电子在晶格结构中的散射,与温度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实际的金属由于工艺的影响,造成它的晶格结构不再完整,例如界面、晶胞边界、缺陷、杂质的存在,电子在它们上面的散射形成的电阻率是一个与温度无关的量。因此,实际的金属电阻率是由相互独立的两部分组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电阻温度系数
从微观角度看,对同一导体而言 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主要是导体内部可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多少和分子、原子热运动对于带电粒子定向运动的阻碍作用的大小。
对于不同的导电体而言,这两者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金属导体而言,它内部在常温下就有大量的自由电子,温度高低对自由电子的多少影响并不大。而温度越高,金属原子的热运动就就会越剧烈,对自由电子的定向运动的阻碍作用就越大。因此,对于金属导体而言,温度越高电阻就会越大。但一般情况下这种变化很小,人们往往会忽略这种变化。但有时这种变化就非常明显了,例如:一个几十瓦的白炽灯泡,在常温下电阻只有几十欧姆,但它正常工作时电阻却达一、两千欧姆。对于一些绝缘材料和半导体材料而言,影响它们电阻大小的因素主要是可移动带电粒子的多少,而温度能使这些粒子大量增加。所以温度对这些材料的导电性能影响非常大。一些绝缘体在高温下会变成导体,而多数半导体材料温度升高时电阻会迅速变小,就是这个原因。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langhai8@163.com
本文链接:https://www.wumai.net/tianqi/20221217034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