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温度的小学数学教师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姚跃林校长在《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一书中阐述: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就是要办有温度的教育,就是要让有温度的教育走进校园,走进每一位师生及家长的心灵,而不是停留在纸上。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怎样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带着温度落地呢?慢的数学教学是有温度教学,因为慢的数学教学基于尊重孩子生命身心的成长规律。只有我们教师自身有了深度的专业的知识,才能做到教师深度地教,学生深度地学,不断提升课堂的教学品质。徐伟华让教育有温度的落地 杭州笕桥实验学校 高琼校长
做一个有温度、有深度的小学数学教师
摘要:我校是一所私立学校,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加之每个学期都会有学生转入转出的现象,这都给我们教师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基于此,我认为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从学生生长规律和认知规律出发,努力做一个有温度、有童趣、有深度的数学教师,努力打造有温度、有魅力的课堂教学,让孩子爱上数学,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关键词:温度深度慢的教学童趣小学数学教师
儿童的学习不是一个纯粹的认知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一个充满情感的过程。那么在儿童这个体验的过程中,我们小学数学教师以一种什么样的角色,以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以创设一种什么样的课堂让孩子在身心发展中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和数学素养呢?说到底就是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小学数学教师。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思考这个问题,说说自己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获得的一些浅薄的认知。
做一个有温度的小学数学教师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姚跃林校长在《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一书中阐述: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就是要办有温度的教育,就是要让有温度的教育走进校园,走进每一位师生及家长的心灵,而不是停留在纸上。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怎样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带着温度落地呢?怎样让有温度的教学走进我们的课堂呢?
慢的数学教学是有温度教学,因为慢的数学教学基于尊重孩子生命身心的成长规律。在整个小学教育阶段,每个孩子的成长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有的接受能力较强,有些则慢些;有的习惯好些,则有些需要更多的引导;还有些由于外界的因素造成孩子在学习数学上出现短暂的障碍······再则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技能掌握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其间要循序渐进地感悟知识内在的思想,体验各种各样的活动经验。等等这些就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驻足需要等待需要放慢脚步。譬如:在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除了看到小手举得高高的孩子,更要关注那些正在苦思冥想的没有举手的孩子,给予他们足够的思考时间。再譬如:孩子在回答问题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错,很多时候不能完全、准确、及时的思考出答案,这时候教师需要的是耐心和“润物细无声”的鼓励和陪伴。为此,我们放慢脚步,让孩子的思想与自己同步,使数学教学更加贴切儿童生命浪漫的生长,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享受和自信,对我们教师来说是一种坚守和心灵的修炼。
魅力的数学教学是有温度的教学。小学数学的知识本身就是有温度,各年级段数学教材的编写紧紧遵循着儿童的数学认知过程的发展规律。因此如何将这些有温度的数学知识温暖到孩子的思想中去呢?那就是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有光,有光就有温暖和魅力。我们应从数学的表层转向数学的内层,通过剥洋葱似的手法,层层递进,从根源上寻找数学的魅力,通过把握数学的本质、融入数学思想、突出数学思考,让课堂焕发出数学应有的的魅力,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神奇和美妙,让学生体验思考的乐趣,让看似冰冷的数学课堂有了思考的温度和热度。这是我们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所要追求的。
充满童趣的数学课堂才有温度。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指出:数学是好吃又有营养,好吃的数学属于孩子们自己的数学才是最美的数学;好玩的课堂属于孩子们自己的课堂才是最有魅力的课堂。这时,站在孩子们面前的应该是一个年龄稍长的“大孩子”,让自己的身心适切学生的身心,贴近孩子的身边,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喜好,将数学本质、数学探究、数学问题解决巧妙地转化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情景、启发思考问题,带领学生与学生结成伙伴在“玩乐”中完成抽象的严谨的数学学习。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确定起跑线”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现场测量数据,计算不同赛程的起跑线,通过与学生比赛,与学生一起探讨短跑比赛中最佳道次的问题。
做一个有深度的小学数学教师
教师自身的“深度”决定着你课堂教学的“深度”,也决定着自身的魅力的大小。在课堂上生动的教学和丰富的知识往往能够吸引学生自觉的投入到学习思考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时期,一个老师拥有广博、深度的知识素养往往是学生崇拜和模仿的对象,在这过程中,自然地对该教师所任教学科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应该致力对自身知识魅力和思想魅力的打造。
小学数学教师是一个通才的教师,即拥有丰富的文化修养和广泛的学科知识。小学生更喜欢“知天文、晓地理、有生活情趣”的数学老师,这样的老师可以引领他们去探索感兴趣的未知的领域,而有些老师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往往不能很好的回答,难以在孩子们心中形成魅力,这样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没有了吸引力,教学效果往往是不好的。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除了拥有专业的知识外还要尽可能的涉猎专业以外的领域知识。比如哲学、逻辑学、美学、文学,并把这些自觉地运用到数学课堂中去,让自己的数学课堂能够更加丰满。
“术业有专攻”,深度的知识面是教师能够出色地完成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我们应当对小学数学学科和小学数学专业领域具有全面的认知,掌握有深度有层次的知识。只有我们教师自身有了深度的专业的知识,才能做到教师深度地教,学生深度地学,不断提升课堂的教学品质。另外,现在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飞快,我们对新观念新理念新知识新教法要及时获取吸收,为我们课堂教学服务。比如郑毓信老师写的《以深度教学落实教学核心素养》就值得我们细读,值得我们学习。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保持敬畏,要对课堂坚持始终如一的的专注,要对教学秉持执着和创新······诚如孙明霞老师所说的那样:我会用“约会”的心态去对待每一堂课、每一个生命;我努力学习、提升,希望自己的学识、智力、能力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成长不断地进步,以适应当今教育的需求和学生生命成长需求,让自己始终处于生长中,不辜负生命。
徐伟华
上联:以改革张本 刷新教育一方天地;下联:凭课堂立根 成就师生幸福未来。横批:让教育更有温度的落地。
专家讲理念;校长讲管理,老师讲教育实践和思考;高校长的报告在理念、管理,实践思考中不断转换,故事动人。
杭州笕桥实验学校前身是杭州机场路中学,90年代是一所农村初中,零零年有市属调整为区属,当时,教师跳槽,学生择校风盛行,“垃圾学校家长的控诉将这所学习推到了风口浪尖,面临破产,从数据上看,11代表排名最后,每年183人流失,29人读工读学校,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
必须找到一种大家都认同的理念。
故事一:能拨动我心弦的事
让老师讲;8分钟左右,真实的事,自己或者同事,或者家人,讲完后工会会收集相关材料,并给老师一点纪念品;全体学生讲,寻找身边的感动,可以是学生的,家长的,同学的。学校利用可以利用的所有手段报纸,电台,公交车广告,发扬、弘扬这份感动改变了相互指责,相互抱怨的教育生态。
倡导“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的事情,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让优秀成为习惯,优秀是一种品质,作做好的自己”的理念,让师生每天生活在正能量中,作有温度的教育的第一步。一个学校一定要树立教师第一的思想,教师好了,学生必然就好,家长,社会评价自然而然就好了。为此,学校组织“三感教育”让师生知道感动、学会感激、常怀感恩。博约书院,博约大讲堂,博约研学应运而生,通过这种仪式感让孩子们体会博约文化。本质上,学校就是服务,提供面向每一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服务。博约理念:为每一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校训:博之以文、约之以礼;定位:提供富有“博约”特色的,平民教育,把学习建成“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有品质”的新样态学校。博约目标:培养“求真,养正、尚美”的现代博约学子。平民教育不是贫民教育,没有光环,没有手段。
校长管理三个副校长,副校长必须要有忠诚,。一个部门只能有一个核心,不要越级处理,对下可以越级检查,不越级指挥。责权利要分清。三个黄金定律,不是垄断,而是规范。
故事2:无奈的9.5%
管理的做好境界就是不管理,不是不管理,而是文化管理。学校允许有参加高考的教师请假不扣钱,允许教师随意出去买药等,为迫不得已带孩子到校的教师子女安排丰富的活动,免费请小孩子吃饭,实实在在的将“温度”二字落地。提倡老师们“多养花,少种刺”。
基础教育要进行一场课堂改革,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教育改革只有进入课堂的层面,才真正进入深水区,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痛点在哪里?形式、内容、管理、评价?都不是,是课堂的立意!
一:以知识立意的效能课堂,现实,务实但,高负担,高控制,高耗能。10分钟讲,30分钟练,记忆三个点:知识点,考点,难点。过好题目关就好。三种题:例题,习题,试题。务必要改变书上的题目,进行校本化的题库。老师们退休时反思:追求的这种课堂的意义是什么?没有资格谈情怀,只是说,我们是玩题目的高手,如此而已!
二:以“素养”立意的现代课堂
自主、合作、探究,短时间内是低效的,先见树木,还是先见森林?
三:以“需求”立意的未来课堂
什么是有价值的学习,这就是差异化的教学的背景。先见森林,再见树木。
笕桥的课堂变革,面皮面盯,两只红笔进课堂,不用讲的学生不讲,讲了也听不懂的不讲,还剩十几个,面皮面盯,效果最好。这是个性化教学反馈的一种手段,教不会不是不爱他,发挥其他特长。60-70分的是概念错误,80多分的就需要提高“高阶思维”。现在大部分课堂是低阶思维。让他自己弄,自己悟,课堂深处是思维品质问题。
依托差异,实现学生为中心,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点燃,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者。指向高阶思维,指向深度学习,把教室变成学室。班组文化是内驱力,这个小组是班级共同体,学习和时间不成正比。
尊重差异,培育笕桥“课堂。课堂变革是一把手工程,没有一把手支持,很难做出成效,教育要走城市包围农村路线,制高点在城市!课堂改革要形成不同的范式
故事3:满意率?
中层要有向上向下的领导力,还要有执行力。不虚夸,很真实。
《面向个体的教育》这本书是李希贵老师关于教育的宏篇巨著。在《面向个体的教育》中,李希贵校长记录了教育改革的心路历程。在书中,读者能感悟到改革的艰难,分享改革者的智慧和创意,体会到改革者的追求和魄力。这是一本“做”出来的书。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它。
一、让因材施教在校园内落地生根
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大家孔子便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但实际的实施效果却是学生的“被因材施教”。而为了“不要把学生都培养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必须选择放手,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教育机会。
李希贵校长带领着他的十一学校,通过开发适合学生不同发展需要的课程及恰当的教育形式来推动“因材施教”在校园里、课堂里的实现。就如李校长在此书的序言中介绍的“4000多名学生有4000多张课程表,他们组合成1430个教学班”,这样孩子们在选择中,慢慢生长出了责任心和使命感,他们发现了自我,唤醒了自我,最终成就了自我。
十一学校所实施的走班上课也是“教育需要放手”的最大体现。我并没有走入十一学校,对“走班制”的教与学并没有切身的体会,对其实际效果也没有直观的印象。但我相信,正如李校长所说的“这是一场静悄悄却撼天动地的改革。”既然是一场改革,就意味着我们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必然需要这些改革者拿出勇气,迎难而上。
二、尊重个性,允许落后
在教师层面,我们得允许差异的存在。目前我们的教育战线在全面推进改革,提出“教育工作的三个聚焦”(一切工作向教学工作聚焦;教学工作向课堂聚焦;课堂向服务学生终身发展聚焦),掀起一场疾风骤雨似的改革,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勇敢面对,首先是教学理念上的与时俱进,再就是教学策略及方法上的选择、借鉴、创新,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去经历,去承受。作为学校的管理者,需要发现那些走在改革队伍前面的教师,既放手和他们一起披荆斩棘,不断探究,又让他们充当传帮带的助手,让老师们互相搀扶着一路走来。在学生层面,我们更需要宽容与理解,要鼓励先进,允许落后。的确每个教师都喜欢优秀的学生,但是人的智商终究存在差别,教育的力量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充满信息,自强不息,永往直前,所以给学生信息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
三、赏识教育评价成为常态
从事任何一份工作,完成哪怕是很小的一项任务,我们都期待旁人来对我们进行恰当的评价。所以选择或制定一种非常好的评价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李希贵校长在《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中对教师与学生的评价进行了探讨。比如让教师凝固成一个个团队,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特别需要集体智慧的职业。我们通过评价团队来促进团队的形成与发展,最终达到每一个个体的发展。第二,则是让广大学生加入到评价体系中来,让广大教师生发强烈的职业自豪感,对今后的发展方向感也了然于心。这样的评价最终会达到促进被评价者不断进步的目的。
初接触他的书是因为在当当网浏览书籍时看到“温度”一词,因为我们学校陈校提出让校园生活有温度,我在想,“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该如何落地呢?和我们学校倡导的“让校园生活有温度”是否一样呢?是否可以让我对温度有更深的认识呢?
当浏览此书的介绍时,看到姚校曾经是安徽蚌埠铁路中学的,是安徽省特级教师,让我自己曾在蚌埠工作,老乡的我深深的佩服,果断买下!
等书到了就迫不及待的看了,读着林怡滢和郑凌峰做的序让我感受到姚跃林校长的温度,因为这两个人写序的是2010——2016年就读于厦大附中的学生,至今读过的书还没有哪一个序是学生作的,这是什么样的胸怀啊?这是什么样的学生观啊?从序就能感受到那教育的温度已经在我心中落地。序中一句话“附中的教育,是输出价值观的教育”深深的触动着我!其实新桥人在长岗这篇沃土也在践行着价值观的教育,“平民本色,济世情怀”的育人目标,引领新桥教师的学生观!
再看目录,三大板块“理想的温度”“生命的温度”“理性的温度”,更加感受温度的“热度”,理想一次让我不由得想起我们学校的“梦想”——办一所有梦想的学校,同时也想起程红兵校长的“办一所理想的学校”。学校因学生而存在,有学生学校就有价值。姚校长在回答为什么要到厦大附中时说“为了教育理想”!和一六八为什么到长岗时,阮校那声“为教育而来”是多么相像。原来教育是在变中求“不变”!我们同在一个地球,同处一个时代,面临很多相同的问题。不同学校之间相同之处总是要多于不同之处。正如上周行政会上陈校在分享他自己到清华大学培训时强调“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不刻意追求独特性,不求全,也不刻意求特,使学校的本质属性得以呈现,实现学校“育人”功能!现在才明白陈校那句“文化必须牢牢抓在手上”真正含义!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其实教育就是培养人!我们需要什么样人,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教育就培养什么样的人。很难说教育就一定能培养“完人”,但教育一定要尽可能回避早就明显缺陷的人。我想一切生而为人,生来都有一个同样的目的,就是他们要成为人,即要成为理性的动物,要成为万物的主宰及其造物主的形象。因此教育的本质就是立德树人。而面向本质的学校教育就是要全面服务于人的成长!我想这也是理想温度的体现,那么生命的温度,理性的温度如何传递?我想我需要继续读下去,需要继续思考……
(耿杨 2018928兰州深夜)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langhai8@163.com
本文链接:https://www.wumai.net/tianqi/20221217034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