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学定义,是有三相点概念的,也就是晶体,液体,气体通用。每提高一度,体积膨胀1÷273.15倍,也就是膨胀一倍的气体需要加热273.15℃64度会膨胀64÷273.15,膨胀系数1.088然后100除以1.088就是36度水的体积91.91升,然后就这个原理你要多少度有多少度,已经有一体积和两温度了求第四个温度。温度与体积的关系。PV=常量三、气体体积和温度的关系根据生活当中的热胀冷缩现象,气体体积和温度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温度升高,体积增大;温度降低,体积减小。对于理想气体的话,温度,体积,压强满足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nRT。计算时,通常用体热膨胀系数表示体积和温度之间的变化关系。
热力学定义,是有三相点概念的,也就是晶体,液体,气体通用。每提高一度,体积膨胀1÷273.15倍,也就是膨胀一倍的气体需要加热273.15℃
64度会膨胀64÷273.15,膨胀系数1.088然后100除以1.088就是36度水的体积91.91升,然后就这个原理你要多少度有多少度,已经有一体积和两温度了求第四个温度。
温度上升体积不一定变大,冰化成水体积就减小了。热胀冷缩并不一定成立。但能量是守恒的,你要压缩气体,就要对他做功,做功的能量就变成热量,温度上升。而加热温度上升,他就把热能变成动能,普遍的是变大。
高二新课
固体液体和气体
§12.9
气体的压强、体积、温度间的关系
要
点:巩固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
知道气体压强、体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能用气体参量来叙述生活实例中的变化
教学难点:气体压强、体积和温度三者之间的制约关系
考试要求:高考Ⅰ(气体的状态和状态参量,气体的体积、压强、温度之间的关系),会考
课堂设计:学生已涉及到了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本节可进一步从撞击、作用力、频繁等因素将气体压强转到宏观的决定参量温度和体积上来,并使学生认识到参量之间是有联系和制约的,也能从一些生活事例中用气体状态参量的眼光观察和解释。为降低难度,分别将相互关系分立讨论,再通过小结得到实用的定论。为应付一般习题中的参量定性讨论,可介绍(PV/T=常量)式。
解决难点:在复习气体压强微观意义的基础上,将微观量转化为宏观的参量,继而结合学生的一些生活经验得出三参量之间的关系,并再在生活实例中应用检验,作为定性了解可依据课本不再展开。
学生现状:用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来理解与温度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有困难;
用微观意义来理解参量的变化尚不适应;
用微观意义定性知道生活实例不知所措。
培养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理解推理能力
思想教育:唯物主义世界观
课堂教具:针筒,气球
一、引入
【问】气体压强是如何产生的?
分析:大量气体分子频繁的碰撞器壁而产生的
【问】影响气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分析:温度、体积
那么气体的压强与气体的温度、体积之间有什么样的定量关系存在呢?这就是今天这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二、气体压强和体积的关系
学生阅读《气体压强和体积的关系》部分
我们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实验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
分析: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密封在注射气内质量一定的气体;实验的先决条件是:气体的温度不变。实验结论:体积减小时,压强增大;体积增大时,压强减小。
【问】用气体分子热运动的理论即从微观方面解释这个实验结论。
分析:温度不变,分子的平均动能不变,质量一定,体积减小,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增多,即分子越密集,所以气体压强增大。
【问】如果压缩气体的同时,温度降低,还一定是“体积越小,压强越大”吗?
分析:温度降低,分子平均动能减小,所以压强不一定增大。
结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不变,体积减小,压强增大。PV=常量
三、气体体积和温度的关系
根据生活当中的热胀冷缩现象,气体体积和温度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温度升高,体积增大;温度降低,体积减小。V
/
T
=常量
前提:气体的质量一定,气体的压强不变
四、气体压强和温度的关系
比如炎热夏天,打足了气的自行车在日光的照射下,有时候会胀破,这是轮胎中气体温度升高,压
水是液态时,密度约为1000kg/m³
温度大于0℃
水是固态时即为冰时,密度约为900kg/m³
温度小于0℃
所以1t的水为1m³
1t冰为1.1111m³
冰在
0℃时的密度为
917
kg.m-3,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99.974℃(精确值),此时水的密度是958.37
kg.m-3,一个标准大气压下,4℃时,水有最大密度999.97
kg.m-3
温度由底到高,水的密度变化为先变大在变小,所以体积的变化正好逆转现变小后变大
首先,得看是什么物质。
对于理想气体的话,温度,体积,压强满足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nRT。P不变的话,显然对一定量气体而言,V和T成正比。
对于液体,固体而言,压强的影响不太大(非极端情况),一般不考虑。常见的现象有“热胀冷缩”,对于特定条件下,有些物质也会出现反膨胀现象。计算时,通常用体热膨胀系数表示体积和温度之间的变化关系。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langhai8@163.com
本文链接:https://www.wumai.net/tianqi/20221217043007.html
下一篇
温度的简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