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意耳温度是什么温度?通过实验,波义耳使科学界相信原子确实是存在的。称之为波义耳定律。在同一个温度下两个气体的pVm-p图中,若在低压区段有斜率为负的情况证明该气体的所在温度低于波义耳温度,反之则高于波义耳温度。波义耳温度是波义耳定律中的温度临界温度,使物质由气相变为液相的最高温度叫临界温度为什么波义耳温度高,气体易液化。当温度趋于0K时,压缩因子Z趋于1时的温度称为波义耳温度。波义耳温度高时,实际温度很低,气体便容易液化。
玻意尔温度是气体物质的特性温度,她的高低你可以理解成是气体可压缩性难易程度的大小。在这个温度且压力趋向于零的时候,气体的pMv-p曲线斜率为零,即近似为理想气体
(1)玻意耳定律(温度相同,压强与体积的关系):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它的压强跟体积成反比.具体公式:P1/P2=V2/V1 or P1V1=P2V2 =PV=恒量.因为PV=恒量,所以,其图像是双曲线的一只。
(2)盖吕萨克定律(压强相同,体积与温度的关系):一定质量的气体,在压强不变的情况下,它的体积跟热力学温度成正比.具体公式:V1/T1=V2/T2 。
(3)查理定律(体积相同,压强与温度的关系):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增加(或减小)的压强等于它在0℃时压强的1/273.具体公式:(Pt-P0)/t=P0/273 or Pt=P0(1+t/273) or P1/T1=P2/T2 。
扩展资料:
一、波义耳定律(玻意尔定律一般指波义耳定律)
波义耳创建的理论——波义耳定律,是第一个描述气体运动的数量公式,为气体的量化研究和化学分析奠定了基础。该定律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学生在学习化学之初都要学习它。
波义耳具有实验天赋,还证实了气体像固体一样是由原子构成的。但是,在气体中,原子距离较远,互不连接,所以它们能够被挤压得更密集些。
早在公元前440年,德谟克里特就提出原子的存在,在随后的两千年里人们一直争论这个问题。通过实验,波义耳使科学界相信原子确实是存在的。
二、盖·吕萨克定律(盖吕萨克定律一般指盖-吕萨克定律)
1802年,盖·吕萨克发现气体热膨胀定律(即盖·吕萨克定律)压强不变时,一定质量气体的体积跟热力学温度成正比。即V1/T1=V2/T2=……=C恒量。
盖-吕萨克1805年研究空气的成分。在一次实验中他证实:水可以用氧气和氢气按体积1∶2的比例制取。1808年他证明,体积的一定比例关系不仅在参加反应的气体中存在,而且在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也存在。
1809年12月31日盖-吕萨克发表了他发现的气体化合体积定律(盖-吕萨克定律),在化学原子分子学说的发展历史上起了重要作用。
约瑟夫·路易·盖-吕萨克(1778-1850),法国化学家、物理学家。1778年12月6日生于上维埃纳省圣莱昂纳德;1850年5月9日卒于巴黎。他以对气体之研究而知名。
盖-吕萨克1805年研究空气的成分。在一次实验中他证实:水可以用氧气和氢气按体积1∶2的比例制取。1808年他证明,体积的一定比例关系不仅在参加反应的气体中存在,而且在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也存在。
1809年12月31日盖-吕萨克发表了他发现的气体化合体积定律(盖-吕萨克定律),在化学原子分子学说的发展历史上起了重要作用。他1802年发现了气体热膨胀定律。
1813年为碘命名。1815年发现氰,并弄清它作为一个有机基团的性质。1827年提出建造硫酸废气吸收塔,直至1842年才被应用,称为盖-吕萨克塔。
三、查理定律
对于热力学温标,则有P/T=C(C为定值),说明一定质量一定体积理想气体的压强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波义耳定律
百度百科—盖-吕萨克定律
百度百科—查理定律
波意耳定律:在定量定温下,理想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压力成反比。是由英国化学家波意耳,在1662年根据实验结果提出:“在密闭容器中的定量气体,在恒温下,气体的压力和体积成反比关系。”称之为波义耳定律。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定律”。
在玻意耳实验,系统热传递发生的内能和功之间的转化的量值相等,系统内能不变,温度不变。
在某一温度以上,pVm随p的增大总是增大的。在这一温度时,在几个大气压范围内,pVm值接近或等于理想气体的数值,遵循波义耳定律。这一温度称为波义耳温度。在同一个温度下两个气体的pVm-p图中,若在低压区段有斜率为负的情况证明该气体的所在温度低于波义耳温度,反之则高于波义耳温度。
波义耳温度是波义耳定律中的温度
临界温度,使物质由气相变为液相的最高温度叫临界温度
当温度趋于0K时,压缩因子Z趋于1时的温度称为波义耳温度。波义耳温度高时,实际温度很低,气体便容易液化。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langhai8@163.com
本文链接:https://www.wumai.net/tianqi/20221230105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