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雾霾 > 正文

降雪(降雪量怎么计算)

全国多地迎入秋以来首场降雪,降雪的必要因素是什么?全国多地迎来了入秋以来的首场降雪,这次的降雪对于我们的生活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为降雪之后冷空气随之而来,我们各地区的气温都下降了。全国部分地区已经迎来了入秋的首场降雪降雪的因素就是冷空气下达,使大气层的水凝结之后降落下来。降雪分为小雪、中雪、大雪和暴雪四个等级。雪是水或冰在空中凝结再落下的自然现象,或指落下的雪花。降雪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降雪形成的基本条件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全国多地迎入秋以来首场降雪,降雪的必要因素是什么?

降雪(降雪量怎么计算)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这个时代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都会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会有自己的生活态度,在生活当中,我们也会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状态。生活在这个大中国,我们能够感受到当季节轮回的时候,我们发现身边的事物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国多地迎来了入秋以来首场降雪,降雪的必要因素就是冷空气下达,因为大气层变冷了之后就会下雪。

一、全国多地迎来了入秋以来的首场降雪

生活在这个大自然当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带给我们很多的感触,尤其是当季节轮回的时候,我们能够感受到世间的万物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在已经慢慢的入秋了,很多人都已经开启了入秋的模式,同时也穿起来很厚的保暖衣。全国多地迎来了入秋以来的首场降雪,这次的降雪对于我们的生活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为降雪之后冷空气随之而来,我们各地区的气温都下降了。

二、降雪的必要因素

在我们中国,生活在北方的人们,现在他们已经开始下雪了。当下雪了之后,整个城市地区都是白雪皑皑的一片,非常的漂亮,非常的壮美。对于我们学过地理的人来说,我们都知道降水的必要因素就是冷空气。

因为只有冷空气来临之后,整个天空的水分会凝结,所以在这之后会慢慢的变成雪飘落下来,然后会使地面的气温也会逐渐降低。

在生活当中,或许我们都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同时,我们也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景象,有的时候看到一片美丽的雪景,我们都会非常的开心,同时也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全国部分地区已经迎来了入秋的首场降雪降雪的因素就是冷空气下达,使大气层的水凝结之后降落下来。

降雪的原因有哪些?

水是地球上各种生灵存在的根本,水的变化和运动造就了我们今天的世界。在地球上,水是不断循环运动的,海洋和地面上的水受热蒸发到天空中,这些水汽又随着风运动到别的地方,当它们遇到冷空气,形成降水又重新回到地球表面。这种降水分为2种:①液态降水,这就是下雨;②固态降水,这就是下雪或下冰雹等。

大气里以固态形式落到地球表面上的降水,叫做大气固态降水。雪是大气固态降水中的一种最主要的形式。冬季,我国许多地区的降水,是以雪的形式出现的。由于降落到地面上的雪花的大小、形状以及积雪的疏密程度不同,雪是以雪融化后的水来度量的。气象上一般把雪按24小时内降水量分为4个等级:0.1~2.4毫米的雪称为小雪;2.5~4.9毫米的雪称为中雪;5.0~9.9毫米的雪称为大雪;10毫米以上(含10毫米)的雪称为暴雪。从降水量看,即使暴雪的量级也仅仅相当于雨量中的中雨。粗略地估计,10毫米深的积雪仅能融化为1毫米的水。

在天空中运动的水汽怎样才能形成降雪呢?是不是温度低于零度就可以了?不是的,水汽想要结晶,形成降雪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个条件是水汽饱和。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做饱和水汽量。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饱和的空气冷却到露点以下的温度时,空气里就有多余的水汽变成水滴或冰晶。因为冰面饱和水汽含量比水面要低,所以冰晶生长所要求的水汽饱和程度比水滴要低。也就是说,水滴必须在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不小于100%时才能增长;而冰晶呢,往往相对湿度不足100%时也能增长。例如,空气温度为零下20℃时,相对湿度只有80%,冰晶就能增长了。气温越低,冰晶增长所需要的湿度越小。因此,在高空低温环境里,冰晶比水滴更容易产生。

另一个条件是空气里必须有凝结核。有人做过试验,如果没有凝结核,空气里的水汽,过饱和到相对湿度500%以上的程度,才有可能凝聚成水滴。但这样大的过饱和现象在自然大气里是不会存在的。所以没有凝结核的话,我们地球上就很难能见到雨雪。凝结核是一些悬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体微粒。最理想的凝结核是那些吸收水分最强的物质微粒。比如说海盐、硫酸、氮和其他一些化学物质的微粒。所以我们有时才会见到天空中有云,却不见降雪,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采用人工降雪。

“瑞雪兆丰年”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农谚。在北方,一层厚厚而疏松的积雪,像给小麦盖了一床御寒的棉被。雪中所含有的氮素,易被农作物吸收利用。雪水温度低,能冻死地表层越冬的害虫,也给农业生产带来好处。所以又有一句农谚“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雪的作用很广,对人类有很大的好处。首先是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因雪的导热本领很差,土壤表面盖上一层雪被,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外传,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所以,受雪保护的庄稼可安全过冬。积雪还能为农作物储蓄水分。此外,雪还能增强土壤肥力。据测定,每1升雪水里,约含氮化物7.5克。雪水渗入土壤,就等于施了一次氮肥。用雪水喂养家畜家禽、灌溉庄稼都可收到明显的效益。

雪对人有利也有害,在三四月份的仲春季节,如突然因寒潮侵袭而下了大雪。就会造成冻寒。所以农谚说:“腊雪是宝,春雪不好。”

形成降雪的条件是?

形成降雪的条件包括:

1、水汽饱和

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做饱和水汽量。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饱和的空气冷却到露点以下的温度时,空气里就有多余的水汽变成水滴或冰晶。因为冰面饱和水汽含量比水面要低,所以冰晶生长所要求的水汽饱和程度比水滴要低。

也就是说,水滴必须在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不小于100%时才能增长;而冰晶呢,往往相对湿度不足100%时也能增长。

例如,空气温度为-20℃时,相对湿度只有80%,冰晶就能增长了。气温越低,冰晶增长所需要的湿度越小。因此,在高空低温环境里,冰晶比水滴更容易产生。

2、空气里有凝结核

没有凝结核的话,地球上就很难能见到雨雪。凝结核是一些悬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体微粒。最理想的凝结核是那些吸收水分最强的物质微粒。比如说海盐、硫酸、氮和其它一些化学物质的微粒。所以有时会见到天空中有云,却不见降雪,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采用人工降雪。

扩展资料

由于降落到地面上的雪花的大小、形状、以及积雪的疏密程度不同,雪是以雪融化后的水来度量的。降雪分为小雪、中雪、大雪和暴雪四个等级。

1、小雪:0.1~2.4毫米/天;

2、中雪:2.5~4.9毫米/天;

3、大雪:5.0~9.9毫米/天;

4、暴雪:大于等于10毫米/天。

又根据积雪稳定程度,将我国积雪分为5种类型:

1、永久积雪:在雪平衡线以上降雪积累量大于当年消融量,积雪终年不化;

2、稳定积雪(连续积雪):空间分布和积雪时间(60天以上)都比较连续的季节性积雪;

3、不稳定积雪(不连续积雪):虽然每年都有降雪,而且气温较低,但在空间上积雪不连续,多呈斑状分布,在时间上积雪日数10~60天,且时断时续;

4、瞬间积雪:主要发生在华南、西南地区,这些地区平均气温较高,但在季风特别强盛的年份,因寒潮或强冷空气侵袭,发生大范围降雪,但很快消融,使地表出现短时(一般不超过10天)积雪;

5、无积雪:除个别海拔高的山岭外,多年无降雪。雪灾主要发行在稳定积雪地区和不稳定积雪山区,偶尔出现在瞬时积雪地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下雪

降雪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雪是水或冰在空中凝结再落下的自然现象,或指落下的雪花。雪是水在固态的一种形式。降雪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降雪形成的基本条件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降雪形成条件

1.大气中需含有较冷的冰晶核。

2.充分的水汽。3.0℃(冰点)以下。如该冷空气相当强烈,并带着湿气,1℃至10℃的气温同样可以降雪。

能降雪的地方:气候区属中纬度至高纬度(即大约于南回归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的地方就会有降雪的机会,如果于低纬度地方中有些地势高于海拔2000米的高山或高原也有同样的机会。

降雪的等级划分

降雪等级标准通常是指在规定时间段内持续降雪或降雪量折算成降雨量为等级划分的标准。该标准一般采用持续时间12小时和24小时两种标准。

以24小时降水量为划分标准,其中,降水量0.1~2.4毫米为 小雪 ,1.3~3.7毫米为小到中雪,2.5~4.9毫米为中雪,3.8~7.4毫米为中到 大雪 ,达到5.0-9.9毫米为大雪,7.5~14.9毫米为大到暴雪,降水量达到或超过10毫米为暴雪。

以12小时降水量为划分标准,其中,降水量0.1~0.9毫米为小雪,0.5~1.9毫米为小到中雪,1.0~2.9毫米为中雪,2.0~4.4毫米为中到大雪,达到3.0~5.9毫米为大雪,4.5~7.4毫米为大到暴雪,降水量达到或超过10毫米为暴雪。

降雪量与积雪深度的对应关系

当降雪落地后无融化时,一般而言,在北方地区1毫米降雪可形成的积雪深度有8-10毫米,在南方地区积雪深度有6~8毫米。

   雪的作用介绍

雪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经常用雪水洗澡,不仅能增强皮肤与身体的抵抗力,减少疾病,而且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如果长期饮用洁净的雪水,可益寿延年。这是那些深山老林中长寿老人长寿的“秘诀”之一。

雪为什么有如此奇特的功能呢?因为雪水中所含的重水比普通水中重水的数量要少1/4。重水能严重地抑制生物的生命过程。有人做过试验,鱼类在含重水30-50%的水中很快就会死亡。雨雪形成最基本的条件是大气中要有“凝结核”存在,而大气中的尘埃、煤粒、矿物质等固体杂质则是最理想的凝结核。如果空气中水汽、温度等气象要素达到一定条件时,水汽就会在这些凝结核周围凝结成雪花。所以,雪花能大量清洗空气中的污染物质。故每当一次大雪过后空气就显得格外清新。

对于农村人来说,下雪是给庄稼加了一床被,又湿润又松土,预示着丰收。 对于城里人来说,下雪只是改善了空气质量,增加了游玩的乐趣。

其实雪还有其他的医疗作用,它可以去火、明目、降血脂等等。

据测定,一般新雪的密度每立方厘米为0.05-0.10克。所以,地面积雪对音波的反射率极低,能吸收大量音波,能为减少噪音作出贡献。

雪的保温作用

积雪,好像一条奇妙的地毯,铺盖在大地上,使地面温度不致因冬季的严寒而降得太低。积雪的这种保温作用,是和它本身的特性分不开的。

我们都知道,冬天穿棉袄很暖和,这是因为棉花的孔隙度很高,棉花孔隙里充填着许多空气,空气的导热性能很差,这层空气阻止了人体的热量向外扩散。覆盖在地球胸膛上的积雪很象棉花,雪花之间的孔隙度很高,就是钻进积雪孔隙里的这层空气,保护了地面温度不会降得很低。当然,积雪的保温功能是随着它的密度而随时在变化着的。这很象穿着新棉袄特别暖和,旧棉袄就不太暖和的情况一样。新雪的密度低,贮藏在里面的空气就多,保温作用就显得特别强。老雪呢,象旧棉袄似的,密度高,贮藏在里面的空气少,保温作用就弱了。

形成降雪的三个条件

一是气温低、二是水汽饱和、三是空气里有凝结核。雪是由大气中的水蒸汽直接凝华或水滴直接凝固而成的。也可说是云中的温度过低,小水滴结成冰晶,落到地面仍然是雪花时,就是下雪了。

1.气温低

要想形成雪花是不能有较高的温度的,这也就是夏天为什么不会下雪的原因。当然形成雪花不一定就要求温度低于零度。雪花是在混合云中,由于冰水共存使冰晶不断凝华增大形成的。当云下气温低于零度时,雪花可以一直落到地面形成降雪。如果云下气温高于零度时,则可能出现雨夹雪。

2.水汽饱和

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做饱和水汽量。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饱和的空气冷却到露点以下的温度时,空气里就有多余的水汽变成水滴或冰晶。因为冰面饱和水汽含量比水面要低,所以冰晶生长所要求的水汽饱和程度比水滴要低。

也就是说,水滴必须在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不小于100%时才能增长;而冰晶呢,往往相对湿度不足100%时也能增长。

3.空气里有凝结核

没有凝结核的话,地球上就很难能见到雨雪。凝结核是一些悬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体微粒。最理想的凝结核是那些吸收水分最强的物质微粒。比如说海盐、硫酸、氮和其它一些化学物质的微粒。所以有时会见到天空中有云,却不见降雪,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采用人工降雪。

降雪量的等级标准是什么?

降雪量等级划分标准:

以24小时降水量为划分标准,其中,降水量0.1~2.4毫米为小雪,1.3~3.7毫米为小到中雪,2.5~4.9毫米为中雪,3.8~7.4毫米为中到大雪,达到5.0-9.9毫米为大雪,7.5~14.9毫米为大到暴雪,降水量达到或超过10毫米为暴雪。

以12小时降水量为划分标准,其中,降水量0.1~0.9毫米为小雪,0.5~1.9毫米为小到中雪,1.0~2.9毫米为中雪,2.0~4.4毫米为中到大雪,达到3.0~5.9毫米为大雪,4.5~7.4毫米为大到暴雪,降水量达到或超过10毫米为暴雪。

降雪的形成条件:

大气中的水蒸汽直接凝华或水滴直接凝固而成,就是雪。也可说是云中的温度过低,小水滴结成冰晶,落到地面仍然是雪花时,就是下雪了。冰融化时会吸热,所以地面气温会比下雪时低。

1、大气中需含有较冷的冰晶核。

2、充分的水汽。3.0℃(冰点)以下。如该冷空气相当强烈,并带着湿气,1℃至10℃的气温同样可以降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