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10大环境问题是什么?中国环境十大问题是指大气污染问题、 水环境污染问题、 垃圾处理问题、 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水土流失问题、 旱灾和水灾问题、 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 WTO与环境问题、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 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是中国第一大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中国可能成为国外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的地点和大量的国外工业废物"来料加工"的地点,这将极大地加重中国的环境问题。
一、全球10大环境问题: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二、我国环境状况
1、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危害最大,污染程度在加剧。
2、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及四川盆地。华中地区酸雨污染最重。
3、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部分内陆河流和大型水库外,污染成加重趋势,工业发达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尤为突出。
4、七大水系(珠江、长江、黄河、淮河、海滦河、辽河、松花江)中,黄河流域、松花江、辽河流域水污染严重。
5、大淡水湖泊总磷、总氮污染面广,富营养化严重。
6、四大海区以渤海和东海污染较重,南海较轻。
7、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并呈加重趋势。
8、城市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
9、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严重,呈恶化趋势。绝大多数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10、全国2/3的河流和1000多万公顷农田被污染。
扩展资料:
全球10大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
1.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本质上说,就是从黑色发展模式转向绿色发展模式。它包含四个相互关联和互补的方面:一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二是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三是大力提倡循环经济;四是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特别是后者,既是新生事物,更是新的发展方式。
2.加强科学研究
这里所说的科学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环境问题的研究,是指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以及对策等方面的研究;是对环境技术的研究,如清洁能源、新型材料以及在节能减排技术等方面。针对环境问题和环境技术的科学研究面临三个方面的困难:一是资金问题;二是人员问题;三是技术转让和信息共享问题。
3.加强环保教育,改变人们的生活、消费观念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贫困和过度消费导致人类无节制地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这是造成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富裕的人们追求高消费,使环境污染加剧;贫困的人们一边忍受着最恶劣的环境,一边还要为改善基本的生活条件过度地开采地球的有限资源。人们首先需要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于是消费地球的生态环境资源.这一点无可厚非工业文明之前,人类的消费和地球的自我恢复能够维持一个基本的平衡:进入工业文明之后,这一平衡被打破首先是因为人口不断增加,其次是人类不满足于基本生存需要,不断追求更高级别的享受甚至奢侈的生活,人类和地球的供给平衡被打破,世界环境开始不断遭到破坏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全球环境问题
中国环境十大问题是指大气污染问题、 水环境污染问题、 垃圾处理问题、 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水土流失问题、 旱灾和水灾问题、 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 WTO与环境问题、 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 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1、大气污染问题:
中国大气环境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2011年中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高达1857万吨,烟尘1159万吨,工业粉尘1175万吨,大气污染仍然十分严重。中国大多数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超过中国规定的标准。
中国47个重点城市中,约70%以上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中国规定的二级标准;参加环境统计的338个城市中,137个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超过中国三级标准,占统计城市的40%,属于严重污染型城市。大气污染是中国第一大环境污染问题。
2、水环境污染问题: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人们在科学进步的同时,依然在浪费水资源。
3、垃圾处理问题:
中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中国各地。
4、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中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中国各地。
5、水土流失问题:
中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中国各地。
6、旱灾和水灾问题:
20世纪50年代中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1.2亿亩,90年代上升为3.8亿亩。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天数达227天。有关专家经调查推测:未来15年内中国将持续干旱,而长江流域的水灾发生频率却明显增加,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的大洪水为53次,但近50年来,每三年就出现一次大涝,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7、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000-5000种,约占中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 15%-20%,高于世界 10%-15% 的平均水平。在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中列出的 640 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中国滥捕乱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屡禁不止。
8、三峡水库的环境问题:
三峡工程是中国正在实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该工程定于2003年开始发电。三峡建成后对地质环境、水资源环境、生态环境(涉及库区两岸和整个上游地区)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库区污染是摆在三峡建设者面前的大课题,三峡工程已成为世界瞩目的环境问题。
在长江,鱼越来越少,还出现野生水生动物大量死亡的情况。
9、WTO 与 环境问题:
中国加入WTO将面临两方面新的环境问题。
一方面是国际上的"绿色贸易壁垒"。由于中国的环境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中国的食品、机电、纺织、皮革、陶瓷、烟草、玩具、鞋业等行业的产品将在出口贸易中受到限制。
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对中国的矿产、石材、药用植物、农产品、畜牧产品的大量需求,可能会加重中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同时,中国可能成为国外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的地点和大量的国外工业废物"来料加工"的地点,这将极大地加重中国的环境问题。
10、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开始显现。国际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其中确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的环境介质中多有检出,中国是公约的签字国。
这类有机污染物具有转移到下一代体内,并在多年后显现其危害的特点,也被称为"环境激素"或"环境荷尔蒙",危害严重。这类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等使用的化学品之中。
扩展资料:
1、环境问题治理:
(1)环保工作的目标是满足人的基本健康需求,也就是使人民群众呼吸清洁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产生活。向这样的目标迈进,需要进一步明确环保工作指标,因为指标是目标的量化,完成指标才能实现目标。
环保工作指标可明确为:空气质量、饮用水质量、土壤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满足相应功能区达标要求。环境质量指标达标是政府环保工作成效的最终考核评价指标,污染物排放削减率、企业排放达标率、污水处理率等是为实现环境质量达标而实施的过程控制指标。
(2)环保工作面临的最突出矛盾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需要把握好二者的平衡点。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长期难以得到根治,根源就在于没有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平衡点的问题作出明确和正确的回答,在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上“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论”、“保护第一论”、“不可调和论”等观念严重制约了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包含定性、定量两方面,定性方面是产业结构和布局符合功能区定位,定量方面是排污总量、生态扰动满足环境质量达标要求。环境质量超标就要减排污染物,减排目标为环境质量达标;环境质量不超标就可适当增加污染物排放,增排的约束仍为环境质量达标。达标就是发展与保护在定量方面的平衡点。
2、全球10大环境问题:
(1)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生物多样性减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
(6)土地荒漠化
(7)大气污染
(8)水体污染
(9)海洋污染
(10)固体废物污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中国十大环境问题
全球10大环境问题:
1.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生物多样性减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 6.土地荒漠化 7.大气污染 8.水体污染 9.海洋污染 10.固体废物污染
我国环境状况:
1.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危害最大,污染程度在加剧。
2.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及四川盆地。华中地区酸雨污染最重。
3.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工业发达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尤为突出。
4.七大水系中,黄河流域、松花江、辽河流域水污染严重。
5.大淡水湖泊总磷、总氮污染面广,富营养化严重。
6.四大海区以渤海和东海污染较重,南海较轻。
7.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并呈加重趋势。
8.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严重,呈恶化趋势。
9.全国2/3的河流和1000多万公顷农田被污染。
扩展资料
历年环境日主题:
一、1974年:只有一个地球
二、1975年:人类居住
三、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资源
四、1977年: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
五、1978年:没有破坏的发展
六、1979年:为了儿童和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
七、1980年:新的10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
八、1981年:保护地下水和人类和人类食物链;防止有毒化学品污染
九、1982年: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0年,提高环境意识
十、1983年:管理和处理有害废弃物,防止酸雨
十一、1996年:我们的地球、家园、居住地
十二、1997年: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环境问题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十大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阻止地球表面热量散发,气候变暖引起两极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使沿海地区受淹。
(2)臭氧层被破坏。臭氧层能吸收太阳紫外线。人类工业和生活活动中排放的臭氧层损耗物质会破坏臭氧层,导致人类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病率升高。
(3)生物多样性减少。主要原因是过度捕猎、工业污染等。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将逐渐瓦解人类生存的基础。
(4)酸雨蔓延。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入大气,在降雨时溶解在水中,即形成酸雨。酸雨具有腐蚀性,会损害农作物,导致湖泊酸化,鱼类死亡。
(5)森林锐减。人类的过度采伐,加上森林火灾使得森林面积锐减。森林减少导致水土流失、洪灾频繁等恶果。
(6)土地荒漠化。过度放牧、采矿、修路等人类活动使草地退化。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几乎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中国国土面积的总和。
(7)资源短缺。其中最严重的是水资源、耕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短缺。目前全球约1/2人口受到缺水的威胁。工业城市建设工程在不断占用耕地,这使人类正面临耕地不足的困境。
(8)水环境污染严重。工业污水使得原本清澈的水体变黑发臭,细菌滋生。在我国,七大水系的水源只有不到30%能满足饮用水水源的水质标准。
(9)大气污染。悬浮颗粒被人体吸入,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二级空气标准适合人类生活,但我国目前只有1/3的城市一年中绝大多数天数空气能达到二级标准。
(10)固体废弃物成灾。固体废弃物包括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垃圾中含有有害物质,任意堆放会污染周围空气、水体,甚至地下水。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以下十大环境问题。
(一)全球气候变暖
地球的气温在悄悄地升高,而且已经到了为人察觉的程度。它的危害是不应漠视的。它会引起两极冰川的融化,会带来频繁的暴风雨,会导致生物物种的减少,更会使海平面上升,使沿海地区受淹,想一想当今地球上的一半人口正居住在沿海50公里范围内,就可以知道沿海地区受淹的严重性了。
地球气温变化的原因正在于人类的活动。在人类使用化石燃料煤炭的过程中,在某些工业生产过程中,在有机废物的发酵过程中,不断地释放出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等气体。这些气体具有阻止地球表面热量散发的作用,它们的存在就像是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温室,因此这类气体被统称为温室气体。目前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世界热点之一。
(二)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位于距离地面10-50公里范围的大气平流层内,臭氧层能吸收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阻挡紫外线辐射到地面,因此对地球上的生物有保护作用。
20世纪中叶以来,人们发现北极圈的臭氧浓度明显降低,南极圈的臭氧层还出现了空洞。臭氧层破坏的严重后果也是不可忽视的:它将增高人类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病率,使人类的免疫系统受到损害,它还会严重地破坏海洋和陆地的生态系统,阻碍植物的正常生长。
臭氧层破坏的元凶竟然也是人类。近数十年来,人类广泛使用氟氯烃类化合物与哈龙作制冷剂、除臭剂、喷雾剂等,这些化学物质释入大气并扩散入臭氧层后,会与臭氧反应,使臭氧分解为氧。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建设的发展,人类对动植物的破坏与日俱增。统计表明,目前每年要有4000~6000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更多的物种正受到威胁。1996年世界动植物保护协会的报告指出:"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哺乳类动物正处于濒临灭绝的危险,每年还有1000万公顷的热带森林被毁坏"。我国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的速度也十分惊人。
动植物的生死存亡必将影响人类的命运。人类威胁其他生物生存的最终结果将是威胁到自己的生存。
(四)酸雨蔓延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降雨时溶解在水中,即形成酸雨。酸雨具有腐蚀性,降落地面会损害农作物的生长,导致林木枯萎,湖泊酸化,鱼类死亡,建筑物及名胜古迹遭受破坏。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气体主要是在能源使用过程中排放出来的。人类的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越高,消耗的能源也越多,酸雨的危害也就越大。全世界有三大著名的酸雨区,一个在北美的五大湖地区,一个在北欧,另一个就在中国。近十余年来,中国的酸雨区不断扩大,目前酸雨区面积已接近国土面积的1/3。其控制已被列入国家绿色工程计划。
(五)森林锐减
由于人类的过度采伐和不恰当的开垦,再加上气候变化引起的森林火灾,世界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据统计,近50年,森林面积已减少了30%,而且其锐减的势头至今不见减弱。我国森林覆盖面积仅9%,约为世界平均森林覆盖面积的1/3,而森林锐减的势头却并不逊色。
森林的减少导致了水土流失,洪灾频繁,物种减少,气候变化等多种严重恶果。
(六)土地荒漠化
过度的放牧及重用轻养使草地逐渐退化,开荒、采矿、修路等建设活动对土地的破坏作用甚大,加上水土流失的不断侵蚀,世界上每天都有大片土地沦为荒漠,我国在这方面是较为突出的。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民的贫困化。
(七)资源短缺
近数十年来,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与日俱增,已有很多资源显现出短缺的现象。最重要的有水资源、耕地资源和矿产资源。
目前全球有约1/3的人口已受到缺水的威胁,2000年缺水人口增加到1/2以上。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加上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的不均匀性,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
由于人口总量的增加,为供应粮食所需的耕地日见紧张,而工业城市建设工程却在不断地占用大量耕地,化肥农药的使用还在使耕地的质量不断降低,这一切使人类正面临耕地不足的困境。
矿产资源的消耗速度正随着工业建设的速度急剧增加,很多矿产的储量在近数十年内迅速减少。专家预计,再有50~60年即可耗去石油储量的80%,某些贵金属资源则已近消耗殆尽。
如再不认真对待资源短缺的严重问题,人类总有一天会面临无米作炊的绝境。
(八)水环境污染严重
人口膨胀和工业发展所制造出来的越来越多的污水废水终于超过了天然水体的承受极限,于是本来是清澈的水体变黑发臭,细菌滋生,鱼类死亡,藻类疯长,更为严重的是,本来足以滋养人体的水,常因含有有毒物质而使人染病,甚至致人于死地。
工农业生产当然也因为水质的恶化而受到极大损害。水环境的污染使原来就短缺的水资源更为紧张。水资源的短缺,水环境的污染加上水的洪涝灾害,构成了足以毁灭人类的水危机。
(九)大气污染肆虐
最普遍的大气污染是燃煤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造成的,细小的悬浮颗粒被吸入人体,十分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现代都市还存在光化学烟雾,这是由于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中夹带大量化学物质,如碳氢化合物、氢氧化物、一氧化碳等。
它们与太阳光作用,会形成一种刺激性的烟雾,能引起眼病、头痛、呼吸困难等。1998年我国竟有7个城市的大气质量,被列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中,可见问题之严重。
(十)固体废弃物成灾
固体废弃物,包括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发展而日益增加的,至今已成为地球,特别是城市的一大灾害。垃圾中含有各种有害物质,任意堆放不仅占用土地,还会污染周围空气、水体,甚至地下水。有的工业废弃物中含有易燃、易爆、致毒、致病、放射性等有毒有害物质,危害更为严重。
显然,上述众多的环境问题,已经对人类提出了十分严峻的挑战,这是涉及人类能否在地球上继续生存、继续发展的挑战,人类不能回避,更不能听之任之,贸然对待。人类必须、也只有人类能够找到自己的出路。
扩展资料
应对策略
1、提高认识,加强全球合作
目前地球面临着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等难以解决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国际社会也做出了一些努力去试图解决它们,但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看到情况有较大的好转,而在某些方面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这说明人类对环境的认识程度还不够,主要表现在:
2、政府对环境问题认识不够
各国各级政府的政绩主要体现在经济指标上,这就造成了各级政府都把追求地区经济目标和GDP的增长放在首位,而忽视了环境问题。如赤道附近的国家大肆开采热带雨林,大量珍惜动植物资源被破坏,但由于本国经济发展优先,对其他国家的规劝也就不可能得到重视。
3、民众对环境问题认识不够
社会的主体是民众,单靠政府行为是不能解决环境问题的。民众的认识提高不上去,环境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发达国家的人们对环境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占世界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还很不够。
对于环境日趋恶化问题,引起全世界有识之士的深度思考,从世界范围来看,环境问题已经是全球问题,例如,气候变暖、海洋污染、江河污染等问题,不是一个组织或一个国家就能解决的问题,或者说,单靠每个国家内部去解决是非常困难的,它需要全世界各个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要解决这个问题,两个方面必须有所突破:一个是全球各个国家都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与人类的未来发展和生死存亡息息相关,愿意行动起来努力改善地球环境。
另一个就是制定合理的规则、机制来公平地分配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对发展中国家由于保护全球环境而在经济发展上遭受的损失,发达国家通过贸易优惠、补偿援助等方式进行帮助,这样才能保证发展中国家的积极性。
4、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本质上说,就是从黑色发展模式转向绿色发展模式。它包含四个相互关联和互补的方面:一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二是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三是大力提倡循环经济;四是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特别是后者,既是新生事物,更是新的发展方式。
低碳概念的提出最初是源于发达国家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担忧。低碳经济已经被各国视为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挑战的必由之路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是富国(发达国家)还是穷困(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低碳经济都是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方向。
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点:
①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
②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同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及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的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通过提高能效、降低碳排放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
从更深层次意义上来看,它是经济体为扭转过度依赖化石燃料所带来的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经济危机所做出的必然选择。
5、加强科学研究
这里所说的科学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环境问题的研究,是指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以及对策等方面的研究;是对环境技术的研究,如清洁能源、新型材料以及在节能减排技术等方面。针对环境问题和环境技术的科学研究面临三个方面的困难:
一是资金问题;
二是人员问题;
三是技术转让和信息共享问题。
6、加强环保教育,改变人们的生活、消费观念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贫困和过度消费导致人类无节制地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这是造成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富裕的人们追求高消费,使环境污染加剧;贫困的人们一边忍受着最恶劣的环境,一边还要为改善基本的生活条件过度地开采地球的有限资源。
人们首先需要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于是消费地球的生态环境资源。这一点无可厚非工业文明之前,人类的消费和地球的自我恢复能够维持一个基本的平衡:
进入工业文明之后,这一平衡被打破首先是因为人口不断增加,其次是人类不满足于基本生存需要,不断追求更高级别的享受甚至奢侈的生活,人类和地球的供给平衡被打破,世界环境开始不断遭到破坏。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langhai8@163.com
本文链接:https://www.wumai.net/wumai/20221204045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