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PM2.5写入"国标",纳入各省市强制监测范畴,要求随时对其进行检测。目前,我国的pm2.5标准值为24小时平均浓度小于75微克/立方米为达标,然而,这一数值与pm2.5国际标准相比,还相差甚远,仅仅是达到世卫组织设定的最宽标准。而以世卫组织数据为准的话,pm2.5国际标准分别为准则值,24小时小于25微克;过渡期目标1,24小时小于75微克;过度目标2,24小时小于50微克;过度其目标3,24小时小于37.5微克。PM25轻度污染的标准100~150,重度污染的标准200~300 。长期吸入PM2.5可加重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冠心病等心脏疾病。5还可成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有助于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和扩散。
PM2.5的检测标准最早是由美国提出来的,主要是为了有效检测工业化而出现的,现今PM2.5指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测控空气污染程度的指数。现在PM2.5写入"国标",纳入各省市强制监测范畴,要求随时对其进行检测。
目前,我国的pm2.5标准值为24小时平均浓度小于75微克/立方米为达标,然而,这一数值与pm2.5国际标准相比,还相差甚远,仅仅是达到世卫组织设定的最宽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pm2.5标准值为小于每立方米10微克,年均浓度达到每立方米35微克时,人患病并致死的几率将大大增加。
而以世卫组织数据为准的话,pm2.5国际标准分别为准则值,24小时小于25微克;过渡期目标1,24小时小于75微克;过度目标2,24小时小于50微克;过度其目标3,24小时小于37.5微克。
优:0~35μg/m³
良:35~75μg/m³
轻度污染:75~115μg/m³
中度污染:115~150μg/m³
重度污染:150~250μg/m³
严重污染:大于250μg/m³及以上。
PM2.5是天气阴霾的主要原因,世卫组织曾指出:当PM2.5年均浓度达到每立方米35微克时,人的死亡风险比每立方米10微克的情形约增加15%。研究也显示,PM2.5浓度越高,呼吸系统病症和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也同步增高。
扩展资料
指标意义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
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预防方法
1、过滤法
包括空调、加湿器、空气清新器等,优点是明显降低PM2.5的浓度,缺点是滤膜需要清洗或更换。
2、水吸附法
超声雾化器、室内水帘、水池、鱼缸等,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亲水性PM2.5,缺点是增加湿度,憎水性PM2.5不能有效去除。
3、植物吸收法
植物叶片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PM2.5,优点是能产生有利气体,缺点是吸收效率低,有些植物会产生有害气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PM2.5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细颗粒物
PM25轻度污染的标准100~150 ,重度污染的标准200~300 。
用空气质量指数(AQI)替代原有的空气污染指数(API)。AQI共分六级,从一级优,二级良,三级轻度污染,四级中度污染,直至五级重度污染,六级严重污染。
24小时PM2.5平均值标准值:
优:0~50
良:50~100
轻度污染:100~150
中度污染:150~200
重度污染:200~300
严重污染:大于300及以上
扩展资料:
PM2.5颗粒的危害:
1、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微生物等),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不易被上呼吸道阻挡,被吸入后会直接进入细支气管和肺泡,可引发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2、通常我们每天平均要吸入约1万升的空气,进入肺泡的微尘可迅速被吸收,不经过肝脏解毒,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其次会损害血红蛋白输送氧的能力,对贫血和血液循环障碍的病人来说,可能产生严重后果。长期吸入PM2.5可加重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冠心病等心脏疾病。
3、同时随着这些颗粒进入细支气管、肺泡和血液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人体的生理结构对PM2.5缺乏有效的过滤、P且拦能力。此外,PM2。5还可成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有助于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和扩散。201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的《全球环境展望5》宣称,全球每年有近200万的过早死亡病例与颗粒物污染有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细颗粒物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langhai8@163.com
本文链接:https://www.wumai.net/wumai/20221127133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