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1.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物质的温度: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分子之间有间隙。温度的高低是物体内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其宏观表现就是液体的 。
第十三章内能☞
课本解读
一、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二、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地热运动。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温度越高。
解读:
1.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
(1)物质的温度: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物质的种类:气体之间的扩散最快,其次是液体,固体之间的扩散最慢。
2.扩散现象说明了:
(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之间有间隙。
3.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不同的物质之间,同种物质间是不能发生扩散现象的。例如:冷热水混合,虽然冷水分子和热水分子都能彼此进入对方,但不是扩散现象。
4.扩散现象是反映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而灰尘颗粒、大雾中的微粒及烟尘中的微粒等肉眼能观察到的分子聚合体在外力下的机械运动,都不是扩散现象。
5.扩散是人能够直接观察或感知到的宏观现象;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微观现象,人无法直接观察。因此不能说“观察到分子无规则运动”,或“分子的扩散现象”。
6.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的高低是物体内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例如,炒菜时,老远就能闻到菜的香味,当菜冷下来后,香味就逐渐减少了。
7.分子运动: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很小,用肉眼观察不到,我们所能用肉眼直接看到的物体都不属于分子,嗅觉所感觉到的往往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8.分子运动与机械运动的区别:①分子运动用肉眼看不到,机械运动可以用肉眼看到。②分子运动是自发形成,机械运动是外力作用下形成。
三、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四、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解读:
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1)常见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
(2)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3)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2.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只是对外表现不同。
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的作用范围是很小的,只有分子彼此靠得很近时才能产生,分子间的距离太大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十分微弱,可以忽略。打碎的玻璃不能吸引在一起,是因为两块玻璃碎片不可能相距很近,无法达到引力明显的距离,所以不能吸引在一起。电焊、气焊钢板时,用高温加热钢板,使钢熔化为钢水,钢水中的分子可以自由运动相互靠近,靠引力集结在一起。当钢水冷却凝结为钢块时,原来分离的钢板就被“焊接”在一起。
4.固体:固体分子间的距离小,不容易被压缩和拉伸,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5.气体: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就很远,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作用力,因此,气体具有流动性,容易被压缩。
6.液体:液体分子间的距离比气体的小,比固体的大;液体分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所以液体很难被压缩,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例题精讲
例1.(从分子角度认识分子热运动)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分子模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分子相距最近,分子间的作用力最小
B.甲图中分子静止,乙、丙两图中分子在做热运动
C.乙图中分子相距最远,分子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
D.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固体、液体、气体分子的排列情况
例2.(扩散现象)如图所示,上、下两个广口瓶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去 玻璃板后()
A.二氧化氮向上方扩散,空气不会向下方扩散
B.空气向下方扩散,二氧化氮不会向上方扩散
C.空气和二氧化氮将同时向对方扩散
D.当两种气体分布均匀后,分子就不会向上或向下运动了
例3.(分子间作用力)人们常说“破镜重圆”,但打破的玻璃镜对在一起却不能重新结合起来,其原因是()
A.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分子间引力太小
C.玻璃碎片间只有少数几点接触,大部分断面处分子间距离很大,分子间没有作用力
D.玻璃镜断面处靠得太近,分子间力的作用主要是斥力
巩固练习
1.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A.现在科学家可以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使一个物体内所有分子都停止运动
B.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会变干
C.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的度数会降低
D.在海拔6km的高原,水的沸点低于100℃
2.如图所示,四溢的花香引来了长喙天蛾,该现象主要说明( )
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用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
C.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D.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3.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冬季,寒潮来临,温度骤降,雪花漫天飞舞
B.紧压在一起光滑的铅片和金片,放置5年后切开,它们互相渗入约1mm深
C.人造木板粘接剂中的甲醛散发刺鼻的气味
D.盛夏时节,百花绽放,长喙天蛾能嗅到花香纷纷来吸食花蜜
4.扩散现象跟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实例中能说明扩散现象对人们有用的是( )
A.利用盐水腌制咸鸭蛋
B.人造木板黏结剂中的甲醛扩散在空气中
C.有人吸烟后房屋中其他的人也能闻到烟味
D.将两个底面干净的铅柱压紧后能够吊起重物
5.下图是课本中的几个实验,关于这些实验现象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抽出玻璃板后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气体能运动到上面瓶中
B.图说明扩散现象也可以发生在液体之间
C.图两块铅柱能粘在一起说明发生了扩散
D.图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片,测力计示数会变大
6.两只相同的集气瓶中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二氧化氮(NO2)气体,用玻璃板隔开后按图示水平放置,抽去玻璃板、保持两瓶口紧贴静置较长时间后,两瓶中气体颜色变得相同.已知瓶中NO2气体的密度比瓶中空气的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现象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B.此现象与“扫地时灰尘飞扬”的成因相同
C.颜色变得相同后,瓶中气体分子停止运动
D.颜色变得相同后,左侧瓶中气体密度变大
7.物质处于哪种状态决定于( )
A.物质的温度 B.物体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
C.物质的分子结构 D.物质内部分子作用力的大小
8.将两木板刨得很平,然后将它们紧紧地贴在一起,拿开手后两木板仍不能吸引在一起,原因是( )。
A.木板中的分子没有引力 B.木板之间有空气,分子停止运动
C.木板之间的分子间隔太大,作用力太小 D.以上都不是
9.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
A.水很难被压缩 B.磁铁吸引大头针
C.吸在墙上的塑料吸盘很难与墙分开 D.两块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粘”在一起
10.如图所示,图(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松松地系着一根棉线;图(b)是浸过肥皂水并附着肥皂液膜的铁丝圈;图(c)表示用手轻轻地碰一下棉线的任意一侧;图(d)表示这侧的肥皂液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另一侧,这一实验说明了( )
A.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B.分子间有间隙
C.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D.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1.一个并未装满水的水壶,放在火上加热一段时间后,水并没有沸腾,但是也会有水从壶内溢出,其原因是水受热膨胀,分子间的 增大的缘故。
12.洗衣服时,同样的衣服用了同样多的洗衣粉,用热水时比用冷水时更容易洗干净,其原因是分子 运动与 有关。
13.液体和空气接触的表面存在一个薄层—--表面层,如图所示。由于液体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表面层中就存在一些具有较大能量的分子,它们可以克服分子间相互作用的 力,脱离液体跑到空气中去。其宏观表现就是液体的 (填物态变化名称)。
14.如图是一组实验,观察实验完成填空。
(1)如图1,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直至充满.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 ,观察液面的位置,混合后与混合前相比,总体积变 。
(2)图2是 现象,说明 .图3是把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的情况,此实验还说明 。
(3)如图4,把一块玻璃板用弹簧测力计拉出水面,在离开水面时,观察到 ,说明了 。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 。
测物体质量要用天平和砝码。首先调平天平,接着左面放物,右面放码,最后移动游码再让天平平衡,读数
温度用温度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温度计的原理,能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并用符号表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和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观察、讨论,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
难点:温度计的原理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向学生展示冷、温、热三杯水,学生用手触摸感知水的温度不同,教师讲解“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准确的描述温度的大小呢?
导入新课——温度。
环节二:概念建立
(一)温度计
教师准备带橡胶塞的小玻璃瓶、玻璃管、带颜色的水等物品,学生按照要求组成简易的温度计,小瓶先后放入热水、冷水中,引导学生观察玻璃管中液体的变化并思考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什么。
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实验,学生能观察到玻璃瓶在热水中液面上升,在冷水中液面明显下降,进而总结出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师补充:常用做温度计的液体有酒精、水银和煤油等。
(二)摄氏温度
教师展示常见的酒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结构特征,学生能够观察到温度计一般由主体、刻度和液体组成。
教师讲解温度大小用摄氏温度表示,符号为℃,并说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描述身边物体温度的活动,比如人体的正常温度、一年四季的温度等。
(三)温度计的使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手中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并让学生思考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为什么这样设计。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测量范围是-20℃至100℃,分度值为1℃;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至42℃,分度值为0.1℃,而不同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的设计都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设计的。
组织学生用实验室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实验,教师强调温度计测量温度时要点:
(1)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部或容器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微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的液体中,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学生用实验室温度计分别测量冷水、温水和热水的温度并记录数据,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巡视。
最后教师讲解体温计的制作原理,体温计将玻璃管和直玻璃管之间的管做的很细,水银不会自动流回玻璃泡,所以体温计离开人体后还是显示人体的温度,而且体温计再次使用前需要用力将水银甩下去。
环节三:巩固练习
学生使用体温计多次测量自己的体温并记录数据。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引导学生系统回顾,总结归纳知识点。
作业:学生搜集资料,调查生产生活中用到的温度计及其测温原理、使用方法。
四、板书设计
五、教后随记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langhai8@163.com
本文链接:https://www.wumai.net/tianqi/20230102032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