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公解梦 > 正文

易经被谁奉为经典,易经又被称为

内容导航:
  • 周易为什么叫周易?为什么被称为儒家的经典?
  • 易经作者是谁
  • 易经的作者是谁?
  • 易经讲的是什么?
  • 《周易》讲的是什么?
  • 易经讲的是什么?
  • Q1:周易为什么叫周易?为什么被称为儒家的经典?

    周易也名易经,相传是西周时中华先贤所作,因为后世儒家思想多与之相似,故被奉为经典.

    Q2:易经作者是谁

    《易经》的产生:
    1、《易经》产生的年代:
    关于《易经》的产生年代,目前说法不一,据学者们考证,应该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说是七千年前,而成书的年代则是在商末周初。
    2、《易经》的起源:
    而关于《易经》的起源,传统上则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
    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
    所以《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意思是说:《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
    3、历史上的《易经》,据说有三种,即所谓的“三易”:
    ⑴、一曰《连山》,产生于神农时代的《连山易》,是首先从“艮卦”开始的,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⑵、二曰《归藏》,产生于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则是从“坤卦”开始的,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表示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一切以大地为主。
    ⑶、三曰《周易》,产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不同。

    Q3:易经的作者是谁?

    伏羲、文王、周公(或孔子)三人合著。

    Q4:易经讲的是什么?

    易经yì jīng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如果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一、《易经》名字的解释:
    《易经》一般又称为《周易》。
    <一>、关于《周易》的“周”字,历来有很多种说法:
    1、有人认为:“周”是“易道周普无所不备”的意思。因为易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笼罩万事万物,所以卦爻的含义,自然是周延普遍的。
    2、有人认为:《周易》是指周朝。周朝为一般人所接受,因为很多人都认为《周易》的“周”字就是朝代的名称。
    <二>、关于“易”字的解释有很多,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上日下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易者,日月也。”、“日月为易,刚柔相当。”
    2、金鸟,大日,生命。“易,飞鸟形象也。”
    3、蜥蜴变化为易。“易,即蜴。蜥蜴因坏境而改变自身颜色,曰之易,取其变化之义。”
    4、化繁就简则为易。《简易道德经》:“简则简,易则易。简则简之易,易则易之简,万物皆在一简一易中矣。"
    5、《系辞》则说:“生生之谓易”。
    6、清代的陈震著《周易浅述》则将“易”的定义分为两种:
    ⑴、交易:阴阳寒暑,上下四方之对待是也。
    ⑵、变易:春夏秋冬,循环往来是也。
    7、此外,“易”历来有一名含三义的说法:
    ⑴、简易,即“易”虽包罗万象,但有一个最简化的公式或“模式”,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装进这个“模式”里,都可以用这个“模式”来说明。即“大道至简是也”。
    ⑵、变易,即“易”是讲变化之道的,也就是讲“辨证法”的。
    ⑶、不易,即“易”虽讲变化,但这变化之“道”却是永恒不变的,也就是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究竟“易”为何义,下面我们不妨从“易”字的由来、及其形体的发展变化,来作较为深入的分析、探讨。
    <三>、关于“易”字在我国文字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对其形体变化和其字义的理解基本有以下两种意见和观点:
    1、第一种观点认为:“易”字是个象形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就像头朝上的一条“蜥蜴”。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体,就更像“蜥蜴”的样子了。
    ⑶、“易”字在小篆中的形体,与金文相似。
    ⑷、“易”字是现代楷书的写法和形体。
    此种观点认为:“易”字原指“蜥蜴”之“蜴”,其本义为“变化”。当“易”字被假借为“交换”、由“交换”又引申为“改变”之义之后,那么当“蜥蜴”讲的“易”就写作“蜴”了。“易”字还可以当“容易”讲。
    这就是认为《易经》中的“易”,是“蜥蜴变化为易”观点的理论依据。
    2、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易”字是个会意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最初是左边三点,中间一条长弧线,右是半个圆圈。或左边是半个圆圈,中间一条长弧线,右边三点。(在古文中,同一个字,不少是正反互写的。)
    其形义解释为:
    ①、半个圆圈是半个太阳;
    ②、中间的长弧线是一条挡住太阳的浮云;
    ③、旁边的三点是从云缝里透射下来的阳光。(也可以说是表示多云的“多”,因为古人以“三为数之众,九为数之极。”)
    是故,“易”字的原义是“乍晴乍阴”之意。
    甲骨卜辞里常有“易日”、“不其易日”。“易日”是“好天气”,“不其易日”就是“天气不好”了。
    “易”由其本义“乍晴乍阴”,后又引申出“变换”、“交换”、“更易”、“交易”等义。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体,是以甲骨文中的形体为基形发展过来的。半边的太阳、散射的阳光都没有变,只是把蔽日的浮云的长弧线、变为先向左拐、后向右弯的弧线罢了。而太阳里像“鸟的眼睛”的那一点,其实就是我们所见的日中的“黑子”。(此形乍看也像飞鸟之形,这也就是认为《易经》中的“易”,是金鸟,大日,生命。“易,飞鸟形象也。”观点的理论依据和由来。)
    ⑶、在秦代的小篆中,“易”字的上部已经变成方形的“日”,弧线的下部和三点阳光已讹变为“易”下的“勿”了。
    ⑷、于是“易”这个会意字,沿循小篆中“易”字的形体、发展成为汉代的隶书之“易”和现代楷书的“易”了。
    综上所述,我个人比较赞成“上日下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的说法。这是因为:
    1、《易经》是揭示、论述、反映自然(天地)之大道发展、变化规律的经典书籍。
    2、日月即代表天地,亦即代表阴阳,此种说法比较吻合《易经》八卦构成和排列的规律法则,及其内涵的核心思想。
    3、无论哪种说法、观点,都不能否认“易”的“变化”之含义。日月象数蕴含交替、变化之义。
    但无论是什么样的解释,说《周易》是讲阴阳两种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刚柔相推,变在其中”,都是不错的。
    到了西汉,儒家学派将《周易》与《诗》、《书》、《礼》、《乐》、《春秋》等奉为经典,并称“六经”。于是《周易》又被称为《易经》。
    <四>、关于“经”字的解释:
    1、、“经”字的由来及发展变化:
    “经”字原是个象形字,没有“纟”旁,只有“巠”。
    ⑴、在金文中,“巠”字的下部是织布时撑线时用的“工”,上部的三条曲线就是织布的“经线”之形。
    ⑵、在小篆中,为了使其“经线”的词义更为明确,所以又在其左增加了表意部分“纟”,这样“经”字就变成了左形右声的形声字了。
    注意:“纟”同“糸”,不能读作(sī)而应读(mì),由于人们误认为“纟”同“丝”,已经习惯地将“纟”也读成(sī)了。
    “纟”字是个象形字。
    a、“纟”字在甲骨文中,就像一小把丝柠在一起之形。
    b、“纟”字在金文中,其形体和在甲骨文中的形体大体相同。
    c、在小篆中,其形体和甲骨文、金文中的形体也基本相同。
    d、“糸”是楷书的写法。
    e、“纟”是简化字的形体。
    宋朝研究《说文解字》的学者徐锴说:“一蚕所吐为‘忽’,十忽为“丝”;‘糸’,五忽也。”
    可见“纟”(糸)是极细小的丝(二分之一丝)。
    “纟”(糸)字的本义就是“细丝”。
    《说文》:“纟,细丝也。象束丝之形。”
    ⑶、“经”是楷书的写法。
    ⑷、“经”是简化字。
    2、“经”字的词义解释:
    ⑴、“经”字的本义是指织布的纵线,跟“纬”相对。
    《文心雕龙﹒情采》:“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其大意是:经线正,纬线才能成;文章的内容定好了,文辞才能流畅。
    ⑵、后来从“经纬”之义又引申为南北东西之义,南北谓之“经”;东西谓之“纬”。
    《考工记﹒匠人》:“国中九经九纬。”
    ⑶、因为没有“经”正,也就没有“纬”成。所以“经”是主要的。人体气血通路的主干也就称为“经”,如:“经脉”、“经络”等。
    ⑷、同理,也正因为“经”的重要,所以记载一定阶级最高思想道德标准的书籍、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或宣扬教义的书籍,就称为“经典”、“经书”等。
    《唐书﹒经籍志上》:“四部者,甲乙丙丁之次也,甲部为经。”也就是说,古代在图书目录中,以甲乙丙丁为次序,甲部的书籍均为经典。
    ⑸、古通“径”。
    ……等等。
    3、所以“经”字在《易经》中所蕴含的意义应该包括:
    ⑴、通“径”字,路径、途径、门径。即辨别、反映、揭示、掌握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方法。
    ⑵、事物发展变化的轨迹、规律。
    ⑶、对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认识、心得体会、心经。
    ⑷、论述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主要、重要的思想理论、经典。

    Q5:《周易》讲的是什么?

    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易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远古有三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其中的《连山》和《归藏》据说已经失传了,我们讲的《易经》,通常指的都是《周易》。

    《周易》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两大部分:一是经文,即:六十四卦及其卦爻辞。分为《上经》和《下经》,象征阴阳。《上经》三十卦,象征阳;《下经》三十四卦,象征阴。一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二是传文,是对经文的解释,称为《十翼》,即:《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

    《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书籍,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根,对中华文化影响巨大,囊括了天文、地理、军事、农业等丰富的知识,古人最初是用它来预测国家大事的,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都从中汲取智慧,形成了独特的易学文化。现代的计算机二进位制,就是德国科学家根据周易的阴阳理论而发明的。

    什么是“易”,《周易正义》云:“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叠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然变化运行,在阴阳二气,故圣人初画八卦,设刚柔两画,象二气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

    简单的说,易就是“变化”的意思。易有三层含义:简易、变易、不易,简易指的是天地万物最简单最根本的规律,变易指的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变化规律,不易指的是天地万物各自定位而不能变更的规律,三者其实阐述的都是天地万物演变的规律。《周易》就是讲述天地万物演变规律的哲学书籍。

    Q6:易经讲的是什么?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

    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扩展资料: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发展之中,其阐述的就是这个“自然而然” 的规律,这个规律被称为"道"。这规律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

    易:

    一是“变易”:指变化之道,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

    二是“简易”:一阴一阳,囊括了万种事物之理,有天就有地,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都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

    三是“不易”:虽世间的事物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但是有一样东西永远不变的,那就是规律;天地运行,四季轮换,寒暑交替,冬寒夏热,月盈则亏,日午则偏,物极必反,这便是规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