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雾霾 > 正文

空气质量监测站选址考虑因素(空气自动监测站选址技术规范)

气象站应该建在什么地方比较合理?气象站选址需要满足常规气象监测的基本技术要求,能够在较大范围内更好地反映当地气象要素的特点,避免当地地形的影响,避免高层建筑、空气污染等干扰因素。附近或自然条件相近的气象台站,便于平行监测和对比监测。空气质量监测站的点位建设要求。大气监测采样布点的原则。特殊地形地区可视实际情况选择采样高度。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定,按城市人口数确定大气环境污染例行监测采样点的数目,祥见附图。同时应在对照区或清洁区设置1~2个对照点。

气象站应该建在什么地方比较合理?

空气质量监测站选址考虑因素(空气自动监测站选址技术规范)

气象站

选址需要满足常规气象监测的基本技术要求,能够在较大范围内更好地反映当地气象要素的特点,避免当地地形的影响,避免高层建筑、空气污染等干扰因素。

场地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应具有代表性,其气候变化能反映当地气候区的典型特征。部分沿海地带,立杆必须拉防风拉锁,才能确保气象站的抗风能力,尤其是架设于屋顶的气象站,也必须采取防雷措施和架设避雷针。

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参照农业区划和实际耕作情况,选择靠近当地主要农作物和植食植物的地方进行观察。附近或自然条件相近的气象台站,便于平行监测和对比监测。所选安装位置如用地作水泥基础。所述支架与雨量传感器之间需设置膨胀螺丝进行固定。

有稳定的供电条件,现场位置便于日常管理和维护。对220V市电走线,应考虑用电安全及所装建筑物外观效果,应按购买方要求及现场条件接线,导线外围均应套入PVC管,为确保安全导线应尽可能在墙壁或高空中走线,如需下地则PVC管应套入防渗漏,同时应装设空气开关防人身安全事故发生。

空气质量监测站的点位建设要求

1.位于各城市的建成区内,并相对均匀分布,覆盖全部建成区。

2.采用城市加密网格点实测或模式模拟计算的方法,估计所在城市建成区污染物浓度的总体平均值。全部城市点的污染物浓度的算术平均值应代表所在城市建成区污染物浓度的总体平均值。

3. 城市加密网格点实测是指将城市建成区均匀划分为若干加密网格点,单个网格不大于2 千米×2 千米(面积大于 200 平方千米的城市也可适当放宽网格密度),在每个网格中心或网格线的交点上设置监测点,了解所在城市建成区的污染物整体浓度水平和分布规律,监测项目包括 GB3095-2012 中规定的 6 项基本项目(可根据监测目的增加监测项目),有效监测天数不少于 15 天。

4. 模式模拟计算是通过污染物扩散、迁移及转化规律,预测污染分布状况进而寻找合理的监测点位的方法。

5. 拟新建城市点的污染物浓度的平均值与同一时期用城市加密网格点实测或模式模拟计算的城市总体平均值估计值相对误差应在 10%以内。

6. 用城市加密网格点实测或模式模拟计算的城市总体平均值计算出 30、50、80 和 90 百分位数的估计值;拟新建城市点的污染物浓度平均值计算出的 30、50、80 和 90 百分位数与同一时期城市总体估计值计算的各百分位数的相对误差在 15%以内。 1.区域点和背景点应远离城市建成区和主要污染源,区域点原则上应离开城市建成区和主要污染源 20 千米以上,背景点原则上应离开城市建成区和主要污染源 50 千米以上。

2.区域点应根据我国的大气环流特征设置在区域大气环流路径上,反映区域大气本底状况,并反映区域间和区域内污染物输送的相互影响。

3.背景点设置在不受人为活动影响的清洁地区,反映国家尺度空气质量本底水平。

4. 区域点和背景点的海拔高度应合适。在山区应位于局部高点,避免受到局地空气污染物的干扰和近地面逆温层等局地气象条件的影响;在平缓地区应保持在开阔地点的相对高地,避免空气沉积的凹地。 1 . 污染监控点原则上应设在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的污染物高浓度区以及主要固定污染源对环境空气质量产生明显影响的地区。

2.污染监控点依据排放源的强度和主要污染项目布设,应设置在源的主导风向和第二主导风向(一般采用污染最重季节的主导风向)的下风向的最大落地浓度区内,以捕捉到最大污染特征为原则进行布设。

3. 对于固定污染源较多且比较集中的的工业园区等,污染监控点原则上应设置在主导风向和第二主导风向(一般采用污染最重季节的主导风向)的下风向的工业园区边界,兼顾排放强度最大的污染源及污染项目的最大落地浓度。

4.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监测目的确定点位布设原则增设污染监控点,并实时发布监测信息。 1.对于路边交通点,一般应在行车道的下风侧,根据车流量的大小、车道两侧的地形、建筑物的分布情况等确定路边交通点的位置,采样口距道路边缘距离不得超过 20 米。

2.由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监测目的确定点位布设原则设置路边交通点,并实时发布监测信息。

大气监测采样布点的原则

1.1调查

确定采样点布设之前,应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其内容包括:

(1)对本地区大气污染源进行调查,初步分析出各块地域的污染源概况;

(2)了解本地区常年主导风向,大致估计出污染物的可能扩散概况;

(3)利用群众来信来访或人群调查,初步判断污染物的影响程度;

(4)利用已有的监测资料推断分析应设点的数量和方位。

1.2布设采样点的原则和要求

(1)采样点应设在整个监测区域的高、中、低三种不同污染物浓度的地方;

(2)在污染源比较集中、主导风向比较明显的情况下,应将污染源的下风向作为主要监测范围,布设较多的采样点,上风向布设少量点作为对照;

(3)工业较密集的城区和工矿区,人口密度及污染物超标地区,要适当增设采样点;城市郊区和农村,人口密度小及污染物浓度低的地区,可酌情少设采样点;

(4)采样点的周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高度的夹角应不大于30°。测点周围无局部污染源,并应避开树木及吸附能力较强的建筑物。交通密集区的采样点应设在距人行道边缘至少1.5m远处;

(5)各采样点的设置条件要尽可能一致或标准化,使获得的监测数据具有可比性;

(6)采样高度根据监测目的而定,研究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应将采样器或测定仪器设置于常人呼吸带高度,即采样口应在离地面1.5~2m处;研究大气污染对植物或器物的影响,采样口高度应与植物或器物高度相近;连续采样例行监测采样口高度应距地面3~15m;若置于屋顶采样,采样口应与基础面有1.5m以上的相对高度,以减小扬尘的影响。特殊地形地区可视实际情况选择采样高度。

1.3采样点的数目

采样点的数目设置是一个与精度要求和经济投资相关的效益函数,应根据监测范围大小、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人口分布密度、气象、地形、经济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定,按城市人口数确定大气环境污染例行监测采样点的数目,祥见附图。

1.4采样点布点方法

(1)功能区布点法: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可以按其功能分为工业区、居民区、交通稠密区、商业繁华区、文化区、清洁区、对照区等。各功能区的采样点数目的设置不要求平均,通常在污染集中的工业区、人口密集的居民区、交通稠密区应多设采样点。同时应在对照区或清洁区设置1~2个对照点。

(2)几何图形布点法:目前常用以下几种布设方法。

①网格布点法:这种布点法是将监测区域地面划分成若干均匀网状方格,采样点设在两条直线的交点处或方格中心。每个方格为正方形,可从地图上均匀描绘,方格实地面积视所测区域大小、污染源强度、人口分布、监测目的和监测力量而定,一般是1~9km2布一个点。若主导风向明确,下风向设点应多一些,一般约占采样点总数的60%。这种布点方法适用于有多个污染源,且污染源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

②同心圆布点法:此种布点方法主要用于多个污染源构成的污染群,或污染集中的地区。布点是以污染源为中心画出同心圆,半径视具体情况而定,再从同心圆画45°夹角的射线若干,放射线与同心圆圆周的交点即是采样点。

③扇形布点法:此种方法适用于主导风向明显的地区,或孤立的高架点源。以点源为顶点,主导风向为轴线,在下风向地面上划出一个扇形区域作为布点范围。扇形角度一般为45°~90°。采样点设在距点源不同距离的若干弧线上,相邻两点与顶点连线的夹角一般取10°~20°。

以上几种采样布点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目的就是要求有代表性地反映污染物浓度,为大气监测提供可靠的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