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雾霾 > 正文

全国雾24小时预报(全国雾霾24小时预报)

需要注意的是,今天白天最高气温16.0℃,而明天预计最低气温15℃,最高气温将升至26℃附近。本周西南暖湿气流趋于活跃,阵雨天气较多;气温变化较大,明天及周中最高气温或超25℃,周后期则可能回落至20℃。今天夜里和明天渔场天气预报: 江苏南部、上海市沿海海面和浙江北部沿海海面:阴局部有雨和雾。

上海今天24小时天气预报查询,今日白天天气,夜间天气情况怎么样

全国雾24小时预报(全国雾霾24小时预报)

淅淅沥沥的降水让大家度过了烟雨蒙蒙的一天,今日00-16时累积雨量显示:中心城区徐家汇站9.4毫米;本市北部区县(崇明、嘉定、宝山)雨量在5毫米以下,其余区县在6-11毫米之间。

目前本市的降水已经基本停止,预计今天夜间只是局部地区有些短时小雨,上半夜将转为阴到多云。明天以多云天气为主,下午到傍晚局部还会短时阵雨。需要注意的是,今天白天最高气温16.0℃,而明天预计最低气温15℃,最高气温将升至26℃附近。另外,今天半夜到明天早晨沿江沿海有雾。

本周西南暖湿气流趋于活跃,阵雨天气较多;气温变化较大,明天及周中最高气温或超25℃,周后期则可能回落至20℃。春季大气环流处于调整期,天气系统移动性明显,晴雨变化快,同时气温波动大,请大家关注最新天气预报,调整生活安排。

上海中心气象台2015年3月30日21点钟发布的上海市天气预报和江苏南部到浙江南部沿海海面大风警报:

今天夜里和明天上海市和长江口区天气预报:

阴到多云,今天半夜到明天早晨沿江沿海地区有雾,明天多云,明天下午到傍晚局部地区阴有短时阵雨。东南风4-5级,长江口区阵风有6级,明天都转偏南风3-4级。明天最高温度26度,最低温度15度。火险等级气象指数:4级,易燃。

今天夜里和明天渔场天气预报:

江苏南部、上海市沿海海面和浙江北部沿海海面:阴局部有雨和雾。南到东南风6级阵风7-8级,明天转偏南风5-6级阵风7级。

浙江中部和浙江南部沿海海面:阴局部有雨和雾。偏南风5-6级阵风7级。

预报员:曹晓岗、徐秀芳

天气预报真的准吗?

一般来说天气预报是准确的。

天气预报地区精确的范围越小,则天气预报越准确。

比如说看所在地区的区预报天气当然比市预报天气准确。但是预报天气时间长的,就会相对不准确。比如预报两星期一星期的天气,就不回太准确。

天眼看地球:气象卫星这样监测雾和霾

2016年年末以来,雾和霾天气成为公众关注热点。霾在卫星云图上看起来是怎样的?气象卫星在雾和霾的监测和大气污染治理评估等方面有哪些应用?针对这些问题,2017年1月6日下午,记者采访了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遥感应用室副主任、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专家委员会专家张兴赢。

专家: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遥感应用室副主任张兴赢

采访人:中国气象报记者叶海英、新华网记者李海韵

统筹策划:叶海英、王亮、王若嘉

张兴赢(左)接受记者采访。王若嘉 摄影

记者:针对2016年年末华北黄淮地区出现的雾和霾影响面积,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是通过卫星监测到的吗?

张兴赢:是的,对于2016年12月16日至21日的雾和霾天气过程,2016年12月17日新闻媒体和电视上报道的雾霾覆盖约九分之一国土面积,就是我们风云气象卫星监测得到的101万平方公里,2016年12月18日监测到的面积是142.2平方公里,据2017年1月6日上午的卫星监测数据显示,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都是云层覆盖,卫星能看到的霾污染面积大约有40万平方公里。

记者:监测雾和霾的是什么样的气象卫星?霾在卫星云图上看起来是怎样的?和云有什么区别?卫星是如何判定霾的轻重呢?

张兴赢:目前我们监测雾和霾的气象卫星,用到了两类卫星,一类是极轨气象卫星,也就是太阳同步卫星或者叫低轨卫星,每天观测全球一次;另外一类是静止气象卫星,也就是地球同步卫星或者叫高轨卫星,可以每小时,或者每分钟,甚至可以秒级观测卫星正对的地球圆盘图,也就是三分之一个地球。

气象卫星被形象地称为“天眼”,指的是卫星在天上看地球时就和人的眼睛看到一样,卫星直接看到的霾的图像就是灰蒙蒙的一片,而云在卫星眼里就是白色的。

卫星除了可以像眼睛一样看到图像,还可以像医生给人体做CT一样,根据太阳光穿透大气层后被吸收或者散射削弱的信号,通过科技人员的解译,可以得到霾的轻重信息。我们为了让公众可以直观地看到,赋予不同轻重霾污染不同的颜色还有相应的数字信息,这样就可以便捷地分清霾的轻重了。

1月2日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监测及14:00时地面PM2.5浓度监测图。(来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记者:雾和霾的厚度能通过卫星监测到吗?未来有没有可能通过卫星探测到霾的成分?

张兴赢:随着卫星探测手段的不断提升,目前我们可以利用卫星上搭载的主动激光雷达,可以获得云、雾和霾的高度信息以及含量信息。比如2016年12月16日至21日的雾和霾天气过程期间,我们利用地面的激光雷达和卫星上的激光雷达都可以获得霾的厚度信息,大约都在500米-1000米之间。

对于霾的成分,目前卫星只探测到覆盖的范围和轻重等级,还没有霾的化学成分信息,但在2017年我国将发射一颗高光谱观测卫星,预计5年后还会发射一颗专门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上面将搭载特殊的偏振和多角度的仪器,可以获取霾颗粒物中不同粒子的大小以及主要几类化学成分的信息,比如是硫酸盐型的颗粒物还是硝酸盐型的颗粒物等。

记者:卫星监测雾和霾的结果有什么用处?

张兴赢: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应用,对于公众来说,卫星监测到的结果可以提供霾的覆盖面积、影响范围和输送扩散的信息。

对于专业研究来说,简单的卫星成像结果并不足以提供足够的信息量,更重要的是利用卫星对大气污染物的定量监测结果,除了大家一目了然可以看到的卫星雾霾监测图像外,卫星还具备了对大气层进行CT检测的功能,可以获取大气中的气溶胶光学厚度,还可以获得看不见摸不着的污染气体,比如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而这些气体是形成霾颗粒物污染重要的前体物。目前我们的大气污染预报精度还不够,很重要的原因是污染排放源的清单的精度不够,而利用卫星资料的同化技术将可以改善源排放清单的估算,再结合气象条件的预报,这样大气污染的预报结果就会提高很多。

对于国家决策来说,借助卫星资料获得更准确的污染源排放清单,治理将更加有的放矢。另外可以利用卫星长期的观测结果来评估我国霾污染的程度和变化趋势,国家和地方政府尤其需要通过长期稳定的卫星探测资料,来了解大区污染控制措施实施后,究竟有没有效果,以及未来该如何开展治理,卫星资料可以提供非常有益的支撑。

卫星数据被应用于天气预报。(来源:中国气象网)

记者:最近我国发射了风云四号卫星,那么这颗星业务运行之后,将对我国的天气气候监测预报水平有着怎样的提升?

张兴赢:目前风云四号卫星属于在轨测试阶段,测试时间半年到一年,风云四号卫星不仅是我国气象科技界,也是世界气象科技界的一件大事。

2016年12月11日零时11分风云四号01星成功发射。(来源:新华网)

风云四号卫星上面搭载了先进的静止轨道干涉式红外探测仪,这是目前全世界第一个在静止卫星上搭载的高光谱红外探测器,正式运行后,将可以高频次地获取天气监测和预报最重要的温湿度产品;另外,还有静止轨道辐射成像仪,由于观测波段比原来看风云二号大幅度地提升,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其中就包括可以用于雾霾监测的气溶胶产品;此外,还搭载了国内第一台闪电成像仪,将可以第一时间捕捉到闪电在云层阶段的信息,这为地面的闪电预警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撑。从通道数来看,先进的静止轨道辐射成像仪在风云二号卫星5个通道的基础上,增加到14个通道,包括可见光、近红外和红外通道等,可以挖掘到跟多的产品。由于增加了可以看到气溶胶的通道,所以我们能够每15分钟看一次雾霾的变化。

风云四号卫星上由于仪器数量和性能的大幅提升,将可以获取更多的观测产品,目前我们开发了34类监测产品,涉及天气、气候、资源、环境,其中环境包括大气环境、地表环境和海洋环境。

风云四号卫星将在原来风云二号卫星的基础上,在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上得到很大的提升,风云二号卫星空间分辨率是公里级的,时间分辨率是1小时观测一次,而风云四号卫星空间分辨率可以达到500米,时间分辨率提高到15分钟观测一次全圆盘图,甚至还可以实现1分钟1次区域观测。对于快速多变的天气现象来说,可以提供非常重要的支撑,对天气预报和防灾减灾将会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记者:我们知道,风云卫星是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牵头研制的,气象部门参与了部分研发工作,那气象部门在风云卫星的研发上,主要是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张兴赢:我们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是气象卫星的用户和运行单位,不是气象卫星的制造单位,卫星平台和遥感仪器是航天部门,还有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来负责研制的,在卫星的研制上,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要做两项工作:一是顶层需求设计,要给工业制造部分提出明确的需求,需要什么的卫星和什么样的仪器;二是科学指标论证:根据我们要开发的卫星产品,要经过严密的计算模拟,提出每个观测仪器设计的各项主要技术指标,提交给工业部门,并且在整颗卫星的研制过程中,我们全程参与到各个环节,与航天部门共同来推进和完成卫星的制造到出厂发射。这只是我们作为气象卫星用户单位参与到气象卫星研制的工作,实际上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日常更多的工作在于卫星数据的接收、数据的预处理、产品开发、数据存档和分发服务以及产品的应用与服务。

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扫描方式示意图。(来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记者:如果有用户想要定制卫星数据,比如某一个城市的气溶胶浓度的年际变化,能提供吗?气象卫星在大气污染的治理评价上作用如何?

张兴赢:极轨卫星的观测是全球覆盖的,全球任何地方的观测数据都可以提供。卫星在全球覆盖和长时间序列的观测能力方面是非常突出的,当然卫星目前也有自己的“弱点”:那就是由于在遥远的太空探测,且要实现一天内覆盖全球,因此地面的空间分辨率不可能非常高,所以如果是一个特别小的城市地区,卫星是不容易识别得到的。气象卫星在大气污染的治理评价上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每年都要给国务院提供各类评估报告,尤其比较重大的活动期间,大量减排后究竟效果如何,我们会利用卫星以及地面的观测数据来科学地评估减排效果。2017年起中国气象局将每年编制《大气环境公报》,向国家和社会公布我国当年的大气环境基本状况。

网友:城市和农村的霾来源有何不同?

张兴赢:霾的来源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城市里由于工业和能源消耗的排放,霾颗粒物中的成分包含硫酸盐、硝酸盐比较多。而农村则可能由于农业活动和植物燃烧,颗粒物中可能碳含量比较多。雾霾颗粒物的化学成分会因时因地不同,具有区域的特征。目前我们的卫星从2000年起就开始可以观测大气气溶胶颗粒物的光学厚度,能看到气溶胶浓度高低和时空的变化,但还不能区分其中颗粒物的化学成分,等2017年我国新的卫星发射后,由于将携带气溶胶多角度偏振仪器,将有可能实现对霾颗粒物的大小和主要的化学成分的区分,这样对开展减排的科学支撑会更大。

网友:能见度、雾、霾的轻重究竟是什么关系?能见度越低霾污染越重吗?

张兴赢:不能等同。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假设北京大雾,自然能见度非常低,但是由于只是大雾,其中不含有污染颗粒物,这时候虽然能见度低,但实际上是没有霾的。反之,如果空气中的湿度很低,能见度还是可以的,但实际上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可能已经很高了,这个时候虽然能见度还可以,但已是霾污染的状态了。同时,有时候由于大气于湿度不高,能见度尚可时,但是大气中已经存在较高浓度的颗粒物污染的情况却不少见,所以大家不要认为能见度还不错,就一定没污染了,要留意每天的气象预报和观测数据。

全国霾24小时预报。(来源:中央气象台)

网友:大气中的颗粒物也并非完全都是有害的吗?如果戴上口罩后,会不会把对人体有益处的颗粒物也隔绝了?

张兴赢:大气的颗粒物本来也是大自然客观存在的。所有的颗粒物都有两个来源:自然的和人为的。实际上霾在没有工业污染活动时已经存在于大自然,由于大气扩散不好,自然排放的颗粒物也会短时呈现较高浓度而影响了大气的能见度,比如浮尘等。而对于大自然本身来说,沙尘的客观存在是大自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比如我们的黄土高原就是沙尘几万年缓慢堆积的杰作,我的博士生导师早年在NATURE杂志发表过一篇文章,专门论证了正是沙尘的传输,贡献了远洋地区80%的氮盐和磷盐,如果没有沙尘颗粒物向远洋输送氮盐和磷盐,海洋中的浮游植物就无法生存。大自然中各种存在的事物都有合理的一面,只是我们人类的活动打破了大自然中各种固有的平衡,那么就会形成灾害。

网友:空气重污染预警和霾预警有什么区别?

张兴赢:这个问题,估计困扰大家已久,在这里我给大家仔细说明一下。目前大家看到的“重污染天气预警”是地方政府的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发布的,预警的依据主要是AQI指数,也就是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比如一旦发布红色预警,就要执行车辆限制、企业限产以及学生停课等,是一种政府的管理行为。

而大家经常从电视以及媒体上天气预报中了解到的气象部门发布的是霾的预警,这个不同于环保部门发布的空气重污染预警,气象的霾预警分黄色、橙色和红色三级,主要是根据能见度、空气相对湿度以及颗粒物浓度这三个综合指标的科学判识来制定的,主要是考虑到公众的交通出行安全、生活安排以及个人健康的提示,不带有强制性的行政效力,只是贴近百姓生活的服务预警,让大家平时生活出行做参考。

如何完善霾预报预警制度

如何完善霾预报预警制度?

作者:安全管理网 来源:安全管理网 点击: 316  评论:0 更新日期:2013年05月11日

目前,中国气象局起草了《环境气象指导意见》,这个意见正在征求意见中,即将发布。在意见中,要求国家级、区域级、省级气象部门加强霾的监测预报预警,地市级基于上级指导产品制作霾预报产品,必要时发布预警,县级根据本地观测资料和上级指导产品开展预报预警服务。

和谁对话?

张恒德,博士,高级工程师。2005年6月至今,一直在中央气象台从事天气预报业务和科研工作。作为中央气象台沙尘雾霾预报团队的技术负责人之一,和团队一起承担霾监测、预报、预警业务,目前正在主持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霾预报技术研究”,带领技术小组开展霾预报技术和系统研发,参与相关的实施方案、指导意见、预警标准与规范修订等编写讨论,对我国霾预报技术现状及发展规划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为什么对话?

今年1月以来,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频繁被雾霾笼罩。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此外,雾霾天气还导致道路管制、机场关闭、企业停运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气象部门已加紧进行雾霾预报工作,以期帮助政府和公众提早预防,减少雾霾天气带来的影响。我们想知道,气象部门的霾预报是怎么做的?各地的霾预报有没有时间表?

采访人 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 李莹

点击一

焦点关注 如何区分雾和霾

关键思路 雾和霾之间的界定主要在于相对湿度和大气成分

记者:在中国气象局网站上,现在可以看到全国24小时霾区预报图,请问,这个预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做的?

张恒德:中央气象台对霾的单独进行预报是从2011年12月开始做的。在此之前,日常业务也对霾进行预报,但并未将其和雾分开,在预报时统称为雾或霾。

记者:24小时霾预报是每天都在发布吗?

张恒德:由于霾主要发生在秋、冬、春季,夏季相对较弱,因此,目前中央气象台每年9月到次年5月,每天至少制作两次24小时霾预报。6月~8月会根据霾的发生范围和强度,适时制作预报。

但不是所有的24小时霾预报都发布,霾预报的发布对社会影响较大,如果预报员判断第二天霾范围小、强度弱,就不发布预报,以免发布预报引起公众恐慌,但预报产品正常制作。

记者:现在中央气象局网站上的全国24小时霾区预报图只是在全国地图上对即将发生霾的地区做了标注,但对霾的程度还没有进行分级。什么时候能在霾预报时对霾的程度进行分级?

张恒德:中央气象台霾的预报是分级的,但大多数情况只划定一个霾预报落区,在强度较强时会分级。受监测条件、技术规范、预报技术条件等限制,实现霾的分级预报难度较大,但今年年底,我们争取将霾预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级。

记者:雾和霾很难区分。为了进行单独的霾预报,需要对预报指标进行怎样的调整?

张恒德:现在对雾和霾的预报指标还没有完全定量化,只有定性的指标,如风、相对湿度、气温变化、气压变化、混合层高度、逆温层高度与厚度等,我们正在研制定量化的指标。

雾和霾产生通常要求大气“静稳”,其中,“静”指地面风速很小,“稳”指大气层结稳定,有时表现出逆温,且以辐射逆温为主。这种气象条件下,水汽和污染物不容易向高层和周围扩散,从而积聚在近地层,形成雾或霾。

雾和霾之间的界定主要在于相对湿度、垂直高度和大气成分。

雾的相对湿度较大,至少要在80%以上。霾的相对湿度通常要求在80%以下。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霾的观测与预报等级》等标准规定:能见度小于10千米,排除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烟幕、吹雪、雪暴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相对湿度小于80%,判识为霾。

而相对湿度在80%~95%时,要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的描述或大气成分指标进一步判识。当大气成分中PM2.5较高时,容易出现霾。

此外,如果相对湿度过低,也不容易发生霾。在相对湿度过低的情况下,即使空气污染严重,对能见度的影响依然十分有限,这其中涉及到气溶胶吸湿增长的问题。

霾和雾的垂直高度不同。雾的垂直高度相对较低,往往只有几百米。而霾的垂直高度较高,能到1000米,有时甚至达到3000米。

我们在业务上对雾、霾预报的区别主要考虑相对湿度和PM2.5浓度因素。

雾和霾原本是自然界两种天气现象,但现今的雾、霾因有人为大气气溶胶粒子(例如PM2.5)的参与已不是一种完全的自然现象。二者有交叉,还可能转化。例如,早上湿度大的时候,气象观测上通常记作雾。到了中午,随着空气相对湿度降低,气象观测就记成了霾。

记者:您说相对湿度是很重要的指标。如果相对湿度达不到50%,而PM2.5浓度值很高时,我们会做预报吗?

张恒德:相对湿度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指标,如果相对湿度达不到50%,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很高,也有可能会发生霾。只要能见度小于10公里,我们也会发布霾预报。若能见度大于10公里,发布空气质量预报较为合适。

事实上,气象部门一直联合环保部门做一些空气质量预报。最近,由于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和标准的修订,即用空气质量指数(AQI)预报替代了空气污染指数(API)预报,相关预报业务正在协调和恢复,相信新调整后的空气质量预报很快就会与大家见面。

记者:现在主要通过哪些技术手段对霾进行预报?

张恒德:首先要监测实况。一是监测天气,关注天气现象、天气形势和相关气象要素,如过去一段时间天气、现在天气,风、湿度、气温、气压等。二是要关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污染物浓度数据一方面来自于气象部门布局的一些大气成分站;另一方面,环境监测总站每小时发布的实时PM2.5浓度也可供参考。其次是分析数值预报的结果,包括业务天气模式结果、雾霾数值预报系统(天气模式和化学模式耦合)结果。由于雾霾数值预报系统刚刚开始应用,还有一些不完善之处,需要气象预报员对实况、天气模式预报的天气形势、气象条件、相关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去订正预报结果,进而制作霾预报结果。

记者:从预报结果看,和往年相比,今年全国的霾天气状况是否有所增加?

张恒德:今年1月霾天气较往年明显增加,各城市霾天气平均增多了5天左右。这由多方面原因造成,有环境的原因,也有气象条件异常的原因,其他月份与前几年相比增加并不明显。

点击二

焦点关注 霾预报的难点是什么

关键思路 基础数据不足、霾的研究和预报技术总结不够、预报员对霾的预报和判断的经验有待提高

记者:霾预报难在哪?

张恒德:首先,基础数据不足。刚刚我们提到,要判断霾,PM2.5浓度是重要指标。但是,气象部门的大气成分站数量少,而我们能够查阅的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也只有24小时平均浓度和最近1小时浓度数据。无法进一步查阅历史数据,如过去几天、过去几个月的数据等。这对霾客观预报技术的研发造成了不便。

其次,霾的数值预报产品开发等还处于应用初期,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客观预报技术仍需要不断修正完善。

此外,过去对霾的研究和预报技术总结不够,预报员对霾的预报和判断的经验也有待提高。

记者:在实际监测中,是不是仍有将霾误认为是轻雾的情况?

张恒德:确实存在这种情况。今年1月,我们对我国东部地区的监测结果进行了粗略的统计,有部分站点将中午11点~14点的霾记作了轻雾,经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发文后,情况大为改观。

记者:现在预报的准确性有多高?

张恒德:过去对轻雾和霾预报结果进行统一评分,没有单独计算评分。现在预报的评分规则仍在修订中,因此霾预报的准确度尚未测算,我们会尽快给出评分结果。

记者:国外发达国家在霾预警、预报方面有哪些做法和经验可供借鉴?

张恒德:通过大气成分观测发现,整个亚洲大陆,包括我国背景大气气溶胶浓度已远远高于欧美国家,霾天气远比欧美国家严重。关于霾的预报预警情况尚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研究、摸索。

记者:您觉得怎么完善霾预报?

张恒德:首先,要加强霾监测。在未来一段时间,在霾影响较为严重的大中城市增加一些大气成分站。其次,努力推动与环保部门的资源资料共享。同时,要发展数值预报系统,提高模式水平。再次,提高客观预报技术和预报员预报水平。

记者:污染物排放和气象条件是雾霾形成的两个重要因素,气象部门对于气象条件的预报更加专业、准确;而环保部门在排放源和污染监测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关键数据。两部门的配合非常重要。在霾天气预报方面,气象部门与环保部门有没有形成一定的联合工作机制,如定期会商等?

张恒德:定期会商制度暂时还没有建立。加强环保部门与气象部门的沟通非常重要。之前,两部门已联合发布空气质量预报,希望今后两部门有更深层的合作,比如,资料共享、联合技术研发、适时会商等。

记者:最近,有消息报道,湖北、上海等地也将发布24小时霾预报,其他省份现在也在做吗?有没有霾预报的时间表?

张恒德:目前,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等很多省(直辖市、自治区)都在做24小时霾预报。目前,中国气象局起草了《环境气象指导意见》,这个意见正在征求意见中,即将发布。在意见中,要求国家级、区域级、省级气象部门加强霾的监测预报预警。地市级基于上级指导产品制作霾预报产品,必要时发布预警。县级根据本地观测资料和上级指导产品开展预报预警服务。

记者:目前对霾的预报是提前24小时,随着技术的进步,预报水平的提高,预报可否提前?

张恒德:未来3年,随着霾预报技术水平的提高,霾业务预报有望提前到48小时,实验型预报有望提前到72小时。

在目前条件下,霾的预报如果提前太多,时间跨度太大,准确性难以保证,但对霾产生的气象条件的预报将会适当提前。

点击三

焦点关注 什么情况下会发布霾预警

关键思路 能见度小于5000米且PM2.5浓度值大于等于150微克/立方米,将发布预警

记者:新修订的中央气象台霾预警分为黄色、橙色、红色3级,在什么情况下会发布霾预警?

张恒德:关于预警发布的相关文件尚在征求意见,还未正式发布。具体如下:

预计未来24小时3个及以上相邻或相近省(区、市)的重点城市霾天气达到能见度小于5000米且PM2.5浓度值大于等于150微克/立方米,或者实况已经达到并可能持续,发布黄色预警。

预计未来24小时3个及以上相邻或相近省(区、市)的重点城市霾天气达到能见度小于5000米且PM2.5浓度值大于等于250微克/立方米,或者实况已经达到并可能持续,发布橙色预警。

预计未来24小时3个及以上相邻或相近省(区、市)的重点城市霾天气达到能见度小于3000米且PM2.5浓度值大于等于500微克/立方米,或者实况已经达到并可能持续,发布红色预警。

记者:在2011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及时组织采取防范措施。在采取应急措施方面,气象部门将提供哪些建议?

张恒德:我们会根据预警的级别,提供相应建议:

黄色预警防御指南:因空气质量明显降低,人员需适当防护;呼吸道疾病患者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可带上口罩。

橙色预警防御指南:空气质量差,人员需适当防护;人员减少户外活动,呼吸道疾病患者尽量避免外出,外出时可带上口罩。

红色预警防御指南:空气质量很差,人员需加强防护;人员减少户外活动,儿童、老人和呼吸道疾病患者应当留在室内,避免体力劳动;驾驶人员谨慎驾驶;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