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气预报 > 正文

莱茵河污染治理措施(莱茵河水污染)

莱茵河污染治理措施(莱茵河水污染)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莱茵河污染治理措施,以及莱茵河水污染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莱茵河水污染问题是如何得到根本解决的?

这个当地政府联合河流道所有国家,对靠近莱茵河水重污染企业进行关停迁走。加大对河流流域的居民的教育以及惩罚措施。

说明莱茵河水污染治理难度大的原因?

莱茵河污染事件是指20世纪中期以来莱茵河水体遭到的一系列严重污染事件。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莱茵河曾一度成了欧洲最大的下水道。仅在德国段就有约300家工厂把大量的酸、漂液、染料、铜、镉、汞、去污剂、杀虫剂等上千种污染物倾人河中。此外,河中轮船排出的废油、两岸居民倒入的污水、废渣以及农场的化肥、农药,使水质遭到严重的污染。据估计,河水中的各种有害物质达1000种以上。1986年11月1日,瑞士巴塞尔的桑多斯化工厂仓库失事起火,近30吨硫化物、磷化物、汞、灭火剂溶液随水注入河道,造成大批鳗鱼、鳟鱼、水鸭等水生生物死亡;下游160干米内约有60万条鱼被毒死;480千米内的井水不能饮用;沿岸许多自来水厂、啤酒厂被迫关闭;使已经投资了300多亿马克的莱茵河治理工程前功尽弃。

莱茵河的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法

德国是莱茵河的主要径流国,莱茵河在德国境内通航里程719公里(其中包括德国——法国边境185公里,德国——瑞士边境17公里)。德国莱茵河治理与开发方略为兴利除弊、航运为先、因段制宜、多方兼顾,河流整治与流域经济开发、港口城市建设与产业布局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整治开发中从宏观规划到具体项目实施,处处体现着日耳曼民族的严谨、极致,寓高雅于质朴,寄精微于粗放的传承。

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国后,为加强全国经济联系,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展开了浩繁的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建设。在内河航道网建设方面,从1895年基尔运河通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1938年终运河竣工,前后历时40余年,天然河流基本实现渠化,基尔、吕卑克和中德三大人工运河沟通了易北河、威悉河和埃姆斯河,哈弗尔运河连接了中德运河与柏林水网,脉络遍布全德国的内河航运网已经初具规模,把各大工业区域与出海门户汉堡港连接了起来。

二次大战使德国内河航道网遭到严重破坏,1,270座桥梁被炸毁968座,3,750艘商船被击沉河底,航道阻塞,近乎瘫痪。更严重的是,国家分裂大大削弱了原先以东西向为主轴的内河航道网功能,出海门户汉堡港离边境线仅30多公里,几乎全部丢失了位于东德境内的易北河流域的传统经济腹地。经过战后初期条件极其艰苦的恢复重建(如科隆莱茵河大桥修复时,工人因饥饿坠水伤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开始步入内河航道网的集约化建设阶段。

东西德统一后这种情况则有了进一步的改观。

集约化建设有三大目标:一是实现内河航道网从原东西向主轴到以莱茵河谷走廊为主轴的南北向易位;二是实现航道网与另一条欧洲大河多瑙河的通航,为汉堡港开拓新腹地;三是改善航道状况,提高过船能力。

重点工程项目有:提高莱茵河干支全水系渠化水平,易北河支运河(南北运河)工程,美茵河——多瑙河工程等。德国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南北运河起终点50米落差,通过成为“欧洲之最”的升船机和船闸得以解决。经过治理建设,统一和提高了全国航道标准,使内河航道网的4大片——易北河片、中德运河片、西德运河片和莱茵河片之间的互连互通更加便捷,如莱茵河上最狭窄的航道从112米拓宽为120米、水深达2.10米,达到欧共体IV标准的航道有480公里,可通行3,000吨级以上内河船舶。最重要的是改善了汉堡港与莱茵河最大的工业区鲁尔区的水陆联系。德国所有航道都装备雷达导航系统,保证夜航和雾航安全。

1990年两德重归统一,联邦政府把东部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中之重,交通(铁路、内河和高速公路)和通信是重中之重。经过10多年的投资建设,东部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程度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西部。

德国在大河治理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开发与保护关系的处理,特别是60年代中后期“绿党”作为一支政治力量出现后,对政府环境生态政策形成巨大压力,施罗德政府“红绿灯”内阁环境部长的位置非绿党人士莫属。从70年代初以来的30年里,德国耗费数百亿美元的巨资实现了莱茵河河水还清工程。生活垃圾分类袋装集中处理、垃圾焚烧发电、“循环经济”等是德国人的首创,磁悬浮列车技术也是德国搞出来的(但第一条商业营运线不是在德国本土而是在我国上海)。工业污染和居民生活污染同时并举两手抓,凡是有居民点的地方都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土地复垦、物资再生受到高度重视,政府、院校的公文大都使用再生纸。在鲁尔区,煤矸石堆积如山曾是一大公害,德国人想办法使之成为人造假山,铺上草、植了树,景观为之一改。

2.沿河开发的“点——轴——面”模式

“欧洲工业心脏”鲁尔区是莱茵河沿河工业带开发“点——轴——面”模式的典范。在整个莱茵河流域,港口城市的“点”是经济区、经济带的“成长核”;线型基础设施(内河网、公路、铁路、管线等干支网络)是成长核,成为经济区、经济带的躯干,其中内河网是起步基础;产业在点上集聚,沿轴线和网络扩散形成经济带和经济区的“面”。先有点,还是先有轴,是一个互为因果、循环积累的问题,特色资源禀赋(在鲁尔区是煤炭)是基础,后发偶然因素则起着激活和放大作用。

作为城市行政管辖和区域规划单位的鲁尔区,包括莱茵河左岸平原(西边线)和莱茵河支流鲁尔河(南边线)及利伯河(北边线)之间的地区,东边线是乌纳和哈姆两个小城镇,共4个县和11个部署县官的市,面积4,972平方公里,人口560万左右。主要城市有杜伊斯堡、埃森、波鸿、多特蒙德“圣路城市带”,鲁尔河沿岸城镇带,埃姆斯沿河和利伯河沿河城镇带,这是严格意义的鲁尔区。扩大的鲁尔区还要再增加3个城市带:波恩(前首都)‘科隆及近郊化工城勒弗库森一杜塞尔多夫(江苏省友好伙伴州北威州首府,亦称“鲁尔区办公桌”)城市带、伍佩塔尔(恩格斯故居)一索林根(刀具之都,“双人牌”刀具与瑞士“十字牌”军刀齐名世界)一雷姆沙伊赫城市三角带、鲁尔区往东克雷弗尔德一明兴格拉德巴赫城市群,共9个中心城市:拥有人口326万。所有城市基本上都是沿河的,或者是沿公路铁路,沿河的同时也沿公路和铁路。两个区域合成“莱茵——鲁尔”工业区,是德国工业化和战后经济的复兴基地。

鲁尔区起家,一靠煤炭,二靠莱茵河与鲁尔河,从小煤窑干起,发展到现代工业基地。硬煤炼焦,褐煤发电,进口铁矿石,从煤炭产业延伸到电力、钢铁、冶金、机械制造、建材和煤化工产业链,形成运量大、耗水量大的重化工业集聚。莱茵河是鲁尔区外联南北向和西部的出海水运大动脉,也是区内的主航道,多特蒙德——埃姆斯运河是鲁尔区东部出海通道,莱茵——赫尔内运河、利伯支运河是鲁尔区内部东西联系线和东西两面出海纽带,鲁尔河因煤田北移失去了开发初期的航运价值,变成了休闲郊游的好去处。

杜伊斯堡作为鲁尔区水陆运输枢纽(陆路:意大利——瑞士——荷兰南北铁路干线和伦敦——巴黎——阿姆斯特丹——柏林——华沙——莫斯科东西铁路干线的交叉点、编组站;欧洲3号高速公路、联邦1号和42号高速公路交叉点)和莱茵河航道中轴线上的咽喉,对鲁尔区的发展崛起起到了成长极的决定性作用,其自身也因鲁尔区的崛起而成为世界第一大内河港。·交通枢纽必然是工业集聚中心,杜伊斯堡集聚了原西德原钢生产的40%、生铁生产的47%、轧钢的39%和煤炭外运的13%。铁矿石北来自瑞典、西南来自法国洛林和比利时,更远的来自利比里亚和巴西,先用大吨位巨轮运抵鹿特丹,在鹿特丹转6驳顶推船队,直接运卸到建在莱茵河边的钢铁厂高炉旁,运费之节省不言而喻。杜伊斯堡自己就是巨大的钢铁消费中心,以矿山成套设备制造、钢结构成套制造为核心的机械制造业高度集中,德国最大的机械工业制造商德马克公司大本营就在杜港,机械制成品又成为杜港外运的主要货源。

除了杜伊斯堡,其他中心城市也成为德国制造业跨国公司大本营云集之地,如蒂森——克虏伯、曼内斯曼、费巴、莱威电力、拜耳化工、欧宝汽车、汉高精细化工等。

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中东廉价石油的开采带来了一个石汕时代,对鲁尔区以煤为基础的单一重型经济结构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联邦政府为鲁尔区结构的多样化和轻型化调整,进行了巨大努力,投入了可观的财政资金。政府干预有三个重点:一是对轻纺、汽车、电子、石油化工等部门迁移到鲁尔区发展的给予优惠;二是对煤炭开采和钢铁两大支柱产业进行以集中化和合理化为目标的再调整和重新布局;三是发展教育、文化和第三产业。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发达的交通运输及其他基础设施发挥了巨大作用。例如,鲁尔区钢铁和冶金业本来分布在东西两端,经过调整重心西移,东端的多特蒙德及其往西的波鸿、埃森等经济结构明显轻型化,已经成为新型的大学城市。但与南部的巴符州、巴伐利亚州相比,无论是高新技术产业,还是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

跨国河流治理最佳国情况

(一)莱茵河重现生机

莱茵河全长1300多公里,流经瑞士、德国、法国、卢森堡、荷兰等9个欧洲国家,是以上几个国家的重要饮用水源,也是世界上管理得最好的一条河。莱茵河现在的成功,与莱茵河流域各国的有效协调合作密不可分。莱茵河由莱茵河保护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主席则轮流由各成员国的部长担任,但这却是一个民间组织,从来没有制定法律的权力,现在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仅12人。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莱茵河还很清澈,人们可以在河里游泳、钓鱼,但20世纪50年代末,德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战后重建工作,大批能源、化工、冶炼企业同时向莱茵河索取工业用水,同时又将大量废水排进河里。莱茵河水质急剧恶化。在污染最严重的上世纪70年代,城市附近的河水中溶解氧几乎为零,鱼类完全消失。为了使莱茵河重现生机,1963年,包括德国在内的莱茵河流域各国与欧共体代表,在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ICPR)范围内签订了合作公约,奠定了共同治理莱茵河的合作基础。ICPR制定了相应法规,强行对排入河中的工业废水进行无害化处理。为减少莱茵河的淤泥污染,ICPR严格控制工业、农业、生活固体污染物排入莱茵河,违者罚款,罚金50万欧元以上。保护委员会还实行“责任到户”,如委员会下面设置若干个专门工作组,分别负责水质监测、恢复重建莱茵河流域生态系统以及监控污染源等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莱茵河终于恢复了生机。2002年年底调查表明,莱茵河已经恢复到二战前的生物多样性水平。

(二)汉江奇迹

韩国人经常自豪地称汉江是韩国创造“汉江奇迹”的源泉。在工业化大步前进的关键时刻,韩国丝毫没有放松对水资源的保护,《水源地保护法》规定,凡是处于上游水源的地域,一律设为保护区。在保护区内不得兴建工厂等设施,对林木不得乱砍滥伐。在环境管理上,首尔市制订了《废弃物管理条例》,规定凡是在公园内乱扔废弃物的人,最高罚金为100万韩元。为监督和惩罚违法行为,公园事业所拥有165名环境监督警察,日夜对环境进行监督和管理。韩国政府规定,汉江不许行驶运输船舶,只允许部分游船航行,江边不得开地种田。几年前,有一家企业在汉江的一个岛上私自倾倒垃圾,被揭发后该企业被迫关闭。此后,汉江流域再没出现垃圾倾倒场。目前汉江的水质已达到2级国际标准。

(三)全面治理泰晤士河

横贯英国的泰晤士河是英国的母亲河。19世纪之前,泰晤士河还是河水清澈,但工业革命的兴起及两岸人口的激增,使泰晤士河迅速变得污浊不堪,水质严重恶化。1878年,“爱丽丝公子”号游船不幸沉没,造成640人死亡。事后调查发现,大多数遇难者并非溺水而死,而是因河水严重污染中毒而死亡的。而上世纪50年代末,泰晤士河的污染进一步恶化,水中的含氧量几乎等于零,1849年到1954年,滨河地区约2.5万人死于霍乱。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政府下决心全面治理泰晤士河。首先是通过立法,对直接向泰晤士河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作了严格的规定。有关当局还重建和延长了伦敦下水道,建设了450多座污水处理厂。目前,泰晤士河沿岸的生活污水都要先集中到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再排入泰晤士河。污水处理费用计入居民的自来水费中。经过20多年的整治,泰晤士河已有115种鱼和350种无脊椎动物重新回归。

(四)秦淮河重现碧波

曾经在城市行进中不堪重负30多年的秦淮河,经过3年治理,其12.5公里长的主城段奇迹般重现碧水清波。为何秦淮河能够得到有效治理?治理资金从哪里来?南京政府独具匠心的推出了秦淮河工程的项目法人制。秦淮河综合整治工程包括水利、环保、安居、景观、路网5大项目,必须有高度统一的规划和指挥。2003年7月,南京市政府授权成立集投融资、建设、管理和经营为一体的秦淮河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社会公益性工程实施项目法人制,公司打破条块壁垒,5大项目统筹推进。随后,南京市巧用政策,成功打开了市场化融资大门:沿河200米范围内开发3000亩土地融资;自来水费中城市污水处理费每度上涨0.15元,每年7500万,20年用于秦淮河治理。尽管3000亩土地还在土地储备中心排队,污水处理费也在等待调价指标,但是政府作出这些政策决定的会议纪要却已成了融资“敲门砖”,公司凭此得到了银行贷款22个亿。与此同时,南京市赋予公司两个特许经营权,一个是旅游特许经营权,另一个是广告特许经营权。特许经营权的项目所得用来弥补秦淮河建设的资金缺口。

(五)多瑙河活力再现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多瑙河流域因为大量的工业与生活污水的排入,曾经是一条国际性的黑河、臭河,既没有水生物存在,也不成为一条景观河。

1986年1月多瑙河沿岸各国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了发展多瑙河水利和保护水质的国际会议,协调行动,通过共同声明,沿岸各国加强合作,为更合理地利用多瑙河水资源而作出努力。

1992年,来自欧共体各国、一些国际银行和环境机构的专家们组成“多瑙河特别工作组”,开展保护多瑙河水的工作。1995年沿岸各国组成国际委员会,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签署了一项保护多瑙河水的协议。1995年初又在布加勒斯特召开沿河各国环境部长会议,通过了一项整治多瑙河的计划。要求各国减少向多瑙河排放污水量,改善干支流的水质(包括污染严重的黑海),实施沿岸地区的区域合作,建立污染监测系统;对沿岸9个国家的170多家污废水处理厂进行调查,对其中急需更新的,投入资金进行改造。

如今的多瑙河是清澈的江水,大量水鸟在河中嬉水,还依稀可见到河底中的水草与卵石,可以称得上是世界江河治理的成功典范,其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

(六)国内外经验对我国目前水污染治理的启示

借鉴国内外的案例,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解决我国水污染治理问题:

首先,改革国家对地方的考核机制。对地方主要以经济增长指标为考核依据的模式转化为将环境污染管理作为重要的指标纳入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体系。

其次,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一是借鉴“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可以借鉴莱茵河的经验,要求相关区域签订合作公约,奠定共同治理的合作基础;国家对合作公约的基本原则进行规定,充分体现“政府调控、市场推进、注重协调”的原则。二是借鉴韩国汉江和英国泰晤士河的经验,进一步完善水污染治理法律,要在现有的等24种水资源保护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出台《河川法》、《水质环境保护法》等法规和条例。充分考虑水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防治三者的历史依存关系,坚持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管理监督职能应完全分开的原则。国内领头羊首创股份在湖南正尝试这中流域治理的模式。

第三,开辟水污染治理的多种融资模式。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增加政府环境保护投入,必要的时候,借鉴英国泰晤士河的经验,由政府投资建设污水处理厂;学习南京秦淮河的经验,运用项目法人制,或者借鉴BOT模式,让相关公司运用项目融资;逐步推行全成本水价政策面;加快征收城镇污水处理费为鼓励水污染治理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对经营水污染治理的企业实行税前还贷还债,或者免征营业税;鼓励企业利用证券市场进行回报融资,投资建设和运营城市污水处理厂;对国内目前不能生产的水污染治理设备和监测仪器等进口产品,减征进口关税等政策措施。另外,环境官员还可通过提供不同技术或其他守法替代方面信息,如污水回收再利用技术、水净化技术等,减少排污的成本,给企业创造效益。在北京高牌店污水处理厂就是利用水源热泵系统,以污水为水源合理利用出水流量和温差进行制冷和供热,而不影响二级出水的后续回用,这种技术既高效又经济,可在污水处理厂中直接推广,在类似场所(如冷却水池,湖泊,水库等处)也可应用,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最后,引进国内外先进治污技术。建议在市政建设中多使用透水砖,以维护水的自然循环,河道治理尽可能使用软性材料,杜绝“三面光”,让河道恢复自然和生态。

莱茵河污染治理措施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莱茵河水污染、莱茵河污染治理措施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