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气预报 > 正文

教育温度(教育温度前面用什么词修饰?)

当我开始读方华局长的《做有温度的教育》,心里先是暖的。所谓“十八岁的教育”,就是以孩子升学为教育目标,追求短期效应的应试教育;“八十岁的教育”是指面向孩子终身需要的教育,是为了孩子终身成长和生活的教育。相较于“八十岁的教育”,升学只是孩子人生中的一段经历。新教育创始人朱永新教授倡导,“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而我在想,如果教育有温度,应该是怎样的?是的,做有温度的教育,拥有热爱的情怀,坚守不变的初心。

教育的温度

教育温度(教育温度前面用什么词修饰?)

当我开始读方华局长的《做有温度的教育》,心里先是暖的。就像三月的早春里,沐浴着明媚的阳光,浸润于晨风的舒爽。

《我的教育观:三“风一体”》中写:到底是做“十八岁的教育”,还是做“八十岁的教育”?所谓“十八岁的教育”,就是以孩子升学为教育目标,追求短期效应的应试教育;“八十岁的教育”是指面向孩子终身需要的教育,是为了孩子终身成长和生活的教育。相较于“八十岁的教育”,升学只是孩子人生中的一段经历。我的教育情怀和理想让我选择了为孩子的八十岁服务的教育,也就是站在孩子一生的角度来思考、践行教育。

其实,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所拥有的触动真实而具体。从教生涯里,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迷茫和困惑的。因为,在我的身边,很多人所坚持的都是“十八岁的教育”。为了提高及格率,为了加强平均分,每逢考试前的复习阶段,办公室里总要上演十八般武器的比拼和考验。那些背不上诗句的孩子,那些记不住词语的孩子,手心里挨戒尺,或者屁股上挨皮条。就算痛得泪珠儿打转,也要说出一番坚定执行的保证。

可是,在我心里,不止一次地问自己,这样的教育方式正确吗?这样的处理方法得当吗?虽然,我不曾理性地考虑过“八十岁的教育”,却深深懂得,不能为了群体的优良而忽略个体的差异。尽管在最初的时候,也因为分差的问题做过让自己后悔的事,却很庆幸,及时止步于目光短浅的当下效应。

新教育创始人朱永新教授倡导,“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以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是我坚守的教育愿景,这个教育愿景来自我对教育的理解、追求和思考,也来自我的教育实践、教育策略和教育路径,还来自坚持“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的情怀。我相信教育的价值和功能,我相信,所以我坚守。

读到这段文字,我所拥有的,则是溢满心怀的感动。

记得很多年前,中途接手的班里有位智力受损的男孩,据说是幼时误用药物所致。每节课上,需要同桌帮忙摆好相应的课本。而他所能做的,便是保持安静的姿态。到现在,依然记得男孩坐在窗边的样子。

那时候,对于教育,对于学生,满怀热爱,也心存悲悯。所以,每次上课的时候,经过男孩的身边,都要俯下身轻轻地微笑。

也是在春天的某个黄昏,我站在杏树下,望着一枚一枚的青杏出神。想要摘几粒,帮女儿涂抹面颊上的痘痕。可是,树太高了,只能徒劳地张望。就在那时,恰巧经过的男孩两三下便爬上了树,摘了一捧递给我。忘不了,是他憨憨的笑,清晰地挂在唇角。

后来,马路上碰到,骑着摩托车的男孩远远地停下来,走到我面前,礼貌地问候。告诉我,已经在新疆学了汽车维修,而且技术很不错。

如文中所说,我也相信,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

在《办好教育需要静下来》中写: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要营造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生态环境,陪伴孩子快乐成长;我们要拥有真正的教育情怀,而不只是设置成才、成名的教育目标。特别是当升入名校成为家长追逐的目标、媒体追捧的事件时,身为教育管理者,我们不能被名气和一时的成绩所左右,而要站在孩子健康成长这一基点上思考和行动。

就在去年,我校作为地处乡镇的农村中学一举夺得全县第二的好成绩。对于长期处于中等偏后的学校而言,近年来稳步上升,有此佳绩实属不易。而事实上,领导愈加重视,要求“保住第二,冲刺第一”。于是,日常教学在各项细化的工作中变得更加紧张而急迫。

早自习,已经开启了题海战术。晚自习,将持续进行讲练结合。每天下午的小自习,仍需充分利用,以便查漏补缺。于是,孩子们的脸上没有了轻松的笑意,无精打采地呈现出疲惫不堪的表情。相对来说,老师承受的压力更大,来自学校的,来自社会的。仿佛所有的目光聚焦在一起,集中在学校排名和班级分差上。

方华局长说:教学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学生喜欢老师开始。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学生喜欢学校开始。

我所任教的班级,语文课成了孩子们的避难所,更是大家渴望的欢乐园。即使在学习最紧张的时候,依然安排孩子们观看《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每周仅有的一个晚自习,也用来读杂志,《意林》《读者》《演讲与口才》。在观看和阅读的过程中,和孩子们分享感受,交流体悟。细想起来,是一种极其美好的幸福享受。

作者说:教育是成长的过程,而成长需要时间,让孩子在“静”的环境下成长才是好的教育。

而我在想,如果教育有温度,应该是怎样的?也许,既不是过分的炽热,以致于生命烧灼;或许,也不是极度的冰冷,造成了心灵受损。最恰当的,应该是温润和暖,像柔风细雨,悄无声地滋润万物。

是的,做有温度的教育,拥有热爱的情怀,坚守不变的初心。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坦诚地说,这就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需要温度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障和规范教师管理行为以及保护学生合法权益,教育部于2020年发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

教育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没有一定力度的惩罚,也许学生改正错误的效果会不明显。但是,正如朱永新教授在《让孩子创造自己》一书中,所言“教育应该是唤醒和指引,而不是批评与惩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把教育过于简单化了,更不能过于粗暴,学生需要有温度的教育。

我想起了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

上周,班上一个男生带了扑克牌过来,还在课间与同学打牌,值周的行政告诉我这个情况,还给班级扣了操行分。说实话,我听到消息的瞬间,是非常生气的。可是我转念一想,我只是跟学生说了不能带扑克牌这件事情,并没有针对这件事情进行具体的规定,我也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的惩罚措施,我不能罚他们。于是,我心生一计。

我叫来那些“肇事者”,看着这几个大男孩战战兢兢的样子,我在心里偷偷发笑,但我却佯装生气的样子,直勾勾地盯着他们。他们被我的眼神所“震慑”,纷纷低下了头。看样子,他们已经认识到了错误,也就到了我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时候。

“你们想在学校里玩扑克的心情我很理解,可是你们今天违反了班级的规定,还给班级扣了操行分,我很难受。你们知道,我们班好不容易第一周获得了示范班级,我多么想这个示范班级的称号一直留在我们班呀!可是,这周肯定是不可能了。”我再次盯着他们。

“老师,我只是想带扑克过来玩一下,没想到会有这样的后果,真是对不起!”带扑克牌的小A说。

“老师,我们错了!我们下次再也不不玩扑克牌了!”小B真诚地说。

……

这几个“肇事者”一一交代了自己的想法,我看时机已到。

“你们很有担当,是真正的男子汉!那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吗?”我把问题抛给了他们。

“老师,我们既然给班级扣了分,那我们就为班级做点贡献吧!”小A说。

“那你们打算怎么为班级做贡献呢?”

“那我们就打扫教室卫生吧!”这个办法正中我下怀,于是我答应了他们,同意给他们一个机会。

课后,这几个“肇事者”认真打扫教室卫生,为班级做了贡献。

学生犯了错误,不仅对自己的成长不利,也给其他人制造了麻烦。于是,我想到了让犯错误的学生为班级做好事的方法,这样,学生有了“立功赎罪”的机会,班级也因此而受益。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如果一味地去“惩戒”学生,而学生却没有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那这个“惩戒”又有多少用呢?

我想只有教育有了温度,学生能够去发现错误的原因,再去寻找不再犯错的办法,教育才是真实发生的,毕竟知道为什么犯错并不再犯错远比惩戒学生更重要。

万平:爱让教育有了温度

提到万平老师的名字,基础教育圈里算是小有名气的。但是,就算如此有名,我也和她可以说是“相识很久,相见恨晚”。

这话怎么说呢?这话得从头说。我和很多人说过我的经历,有点乱有点杂。简单一句话,就是啥都做过,最后才进到教育圈。进到教育圈,两眼一抹黑。咋办?看报纸!对了,就是看报纸。那年头,百度刚起步,“小屏”新媒体也没有,只能靠翻报纸,翻杂志收集材料。

看着看着呢,就记住了一些名字。念着念着呢,就等到了一些机会。什么机会?认识人的机会。初识万平老师也就是那时候的事。

那次参加《中国教育报》年底活动,我幸运地坐在了万平老师旁边。那年,也正好提出了争做“四有好教师”,我于是就和她聊了起来。聊了没几句,活动开始了。话题暂且放下。先留个联系方式吧。于是,万平老师的联系方式就留在了手机里。

话说转过年,北京市教委一年一度的“师爱无尘”教师节主题活动开始了。接到采访通知,仔细一看,有万平老师的名字。马上打过电话约她活动现场不见不散。这于是就有了第二次“相约红领巾公园”。

老话说,一回生二回熟。万平老师也是地道的北京人,做起事来“有里有面有精神”。于是,我就成了她的好朋友。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是她的“蓝颜小闺蜜”。

处的久了,聊的多了。自然就不是工作上那点事了。我也慢慢地和万平老师开诚布公地聊起了一些“非公”话题。什么人生,童年,理想等等吧,反正没有不聊的。说实话,有时候我们还聊老北京小吃呢。

不过,无论怎么聊,聊什么,我总能从她的身上感到温暖。这种温暖是源自她内心的,源自她对孩子的热爱,也源自她对教育的热爱,更源自她生活的热爱。

也许有人会说,作为一名老师不就应该热爱孩子吗?热爱教育不也就是热爱孩子吗?

当然,如果从狭义的角度讲,这些都是成立的。但是,如果从更为广义,宽泛的角度来看,就有些“以偏概全”了。

简单来说,教育不只是只有孩子,还有教师。而这个教师在某种意义上看,也可以称为“孩子”。年轻的老师在年长的老师面前就是“孩子”。万平老师的爱就提现在她对年轻老师的呵护,帮助上。

记得有一次,我到史家小学采访。恰巧碰到万平老师的学生在台上说课。万平老师坐在那里全神贯注地听,认真仔细地记,全然忘记了旁边的一切。在那个时刻,仿佛世界上只有她和她的学生。其他一切都无法涉足这个世界半步。我就这样在她边上坐着观察着,万平老师在听到动情处,看到感人时,眼圈红了,眼泪模糊了她的视线。她那时对我说,“小新(我微信名叫蜡笔小新哥),你看,你快看,那是我学生!你看了吗?多好啊!讲的多好啊!是不是?”我点头附和着。接着她又说,“小新,小新快帮我拍几张他的照片。你快去!”

此时此刻,万平老师看似已经走出她的专注,但其实她还是深深地陷在里面没有抽身出来。我那时只不过是她借助的一个外力而已。

万平老师对年轻老师的爱无微不至。她对孩子的爱更是让人感动。

万平老师的工作地点在史家七条小学。用她的话说,七条虽然小,但是小的有温度,小的有故事,小的有感觉。

正如她说的那样,我每次走进七条总有一种不一样。但是不好言表。也许正是因为这种不好言表的不一样,让我才觉得有的挖掘,有的报道。

回到万平老师。万平老师在七条孩子们眼里不只是老师,更像一位他们身边的“老猫”。没错,不是老妈而是老猫。了解北京文化的朋友,一定知道老猫对于北京人,尤其是胡同长大的北京人的地位。

简单来说,北京人家里的老猫就像一家的精灵一般。有了显得这家有情有趣,显得那么活泛,显得那么亲民,接地气。万平老师就像极了史家七条小学的老猫。让人觉得这所学校显得那么活泛,可爱,亲民。

也是因为这样,才让七条的孩子们可以和万平老师“没大没小”。这里当然不是说那种没规矩的“没大没小”。而是说,孩子们在万平老师眼里都是一样的,都是可塑的,都是可爱的。不会因为一时的冲动,淘气就被打入冷宫。如果真有那样的孩子,万平老师也会俯下身,甚至蹲下来和他聊聊天,谈谈心。

万平老师曾经和我说过一句话。她说,“小新,教育是有温度的。你信吗?”我配合地点点头。她又笑着说,“其实,你不相信。等你再做几年报道,你才会知道。”说完,她笑了笑摸了摸我的头。

回想起来,这已经是差不多快四年的事了。但是,现在想起来,的确有了她说的那种感觉。

于是,我在想,万平老师用爱让教育有了温度,但同时,万平老师也用温度让教育更加充满更多的爱。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万平老师是一个教育的“熔炉”,这个“熔炉”的燃料就是爱,就是她对年轻老师,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爱。而这个“熔炉”将这些爱不是单纯的熔化,而是将这些爱变为温暖人,温暖世界的力量。正如万平老师常说的,“再小的坚持也是一种力量”。

有温度的教育

万物皆有道,教书有其道,教育更有大道,教育的道在于立人,在于尊重,发现与唤醒,在于上所施与下所效,之间赋予人发展的能力,并引其向善,教育的道就在于有温度,教育应是温暖的,因为棋子像是一个个独一无二的,鲜活的生命体,是个体与个体之间心与心之间的碰撞与交流。

有温度的教育,朴实无华,是落地的教育,他拒绝浮躁的推介与包装,蕴藏在孩子们慢慢长大的课堂,奔跑的运动场以及校园里的每一个地方,润物细无声。晨读,午吟,晚读,日复一日,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年复一年,春种夏耕,秋冬收藏,孩子们就这样在快乐而安静的校园中长高长大。

有温度的教育是遵循规律的教育,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里没有做不完的试卷,写不完的作业,没有抓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式的教育方式,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反对贬损,放弃,以揠苗助长,因为我们坚信教育是什以适度的力量。

有温度的教育是充满温情的教育。有温度的教育是蔡芸芝老师高高举起,却又轻轻落下的教鞭,是陶行知先生,送给学生,网友的4块方糖,是教师节,背后摸摸10个孩子的头,在拉拉5个孩子的手,在充满温情的教育中,教师面对的是每一个如此不同的生命,我们用心把孩子的每一天擦亮,让孩子们每天都幸福快乐,有所收获。

有温度的教育是充满宽容的教育。我们呼唤张弛有度,提倡科学思维,人有形形色色,事有万万千千,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再多的情感和理性也无法确保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不出错,因此,我们在于,严于律己的同时,要懂得宽容他人,不让爱的齿轮因错误而停转。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温度的教育需要教育者不急躁,不极端,不尖锐,讲话有温度,上课有温度,著书立说有温度,需要教育者内心丰盈,乐观向上,爱每一个孩子,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并全身心的投入教育事业,需要学校成为孩子们自由成长的精神家园和乐土。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监狱人,那温暖人心的力量,足以融化一切蒙昧冰冷与戾气,让真善美的种子萌发、开花。

做有温度的教育

我“改变主义”转写“做有温度的教育”这个话题纯属临时决定,近日针对“接连”发生的残暴的学生杀害老师事件,我更多的是思考“孩子为何这般心狠”、“心狠孩子背后隐藏着什么”等问题。

然而,拜读了近期众多关于杀害老师事件背后的“评论”后,我赞同了各界网络、媒体的“斥责”。纵观不断的“同仁泄愤”,我心里平静了许多。作为一名教育事业的局中人,索性我就改变近日的思索朝向,不谈“孩子为何这般心狠”,也不论“心狠孩子背后隐藏着什么”,就站在教师的角度说一说:“做有温度的教育”。

正如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在其卓著《爱心与教育》中所言: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我在此引用这句话来佐证“做有温度的教育”的论断,一不是质疑由于教师缺失爱心而引发杀害老师事件,二不是“灌输”这一众所周知的理论,旨在反思教师做有温度教育的“行”与“措”。

或许我会在这篇文章里毫不留情地指责部分教师做教育没有“温度”;或许我所指责的现象不足为代表性,但我相信我所说的现象是真实存在。教师自我值得反思、检视,管理领导也值得思考、引导。从而促使教师们由做有温度教育的“理论家”改变为做有温度教育的“行动家”,并具有自我的独特的教育方式去绽放“教育温度”。

我们教师也有自己的学生年代,闭眼重回当年,寻找我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又讨厌什么样的老师?

无疑不会忘记曾经给你关爱、那怕一点点关爱的恩师。

曾经在你无助的时候,他搀扶了;曾经在你失落的时候,他安慰了你;曾经在你犯错的时候,他感化了你……为此,你没齿难忘!

我们也曾讨厌当年不听是非的他,我们也曾拒绝当年一概而论而论的他,我们也曾对抗当年热潮冷讽的他……为此,你也没齿难忘!

换个位置,换种思路,我们不妨想想: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有了这样的良言指引,遇到“难教”的孩子,我们就会多了一些理性、多了一些关爱,于是也就多了一些教育温度。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是为了“批驳”部分教师的教育态度,不少文章和领导常常引用的一句话。其实这句话的引用是有问题的,误解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初衷,经李镇西老师查找苏霍姆林斯基相关书籍证实了这一不良说法。苏霍姆林斯基的《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中他写道:“直到不久前,这种说法还是相当流行的:‘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师’,既然如此,那就应当没有难教的学生了。而所谓难教的学生,是无能的教师臆想出来的而为自己的教育无能找借口。”紧接着,苏霍姆林斯基便用了大量篇幅来论证:“难教的儿童总会是有的,无论如何也不能摆脱他们。”苏霍姆林斯基严肃而详尽地分析了这样的儿童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积极面对这些孩子的建议。

我在这里引用李镇西老师证实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就是要重温一个理念:难教儿童总会是有的,无论如何也不能摆脱他们,要积极面对这些孩子。但是,这句话只是教育者的严于律己,而非一种教育评价标准。现在一些领导——甚至一些教师出身的教育行政领导,恰恰以此作为“评价标准”,或者把这句话当成训斥老师的“绝对真理”,于是,这句话便引起了老师们的反感,进而引起了争论。索性老师们也就寻找着种种借口,抛弃了难教的孩子,并用消极的态度面对这些孩子,长久以来“教育的温度”就缺失了,甚至还把责任推给了他人!

有时我想:我们教出来的学生,或许一句完整的话都表达不清楚,道德素养那么低。我们作为教育学生的执行者,还要把这样的责任推给谁呢?“反思自己,检视自己,努力前行,做一个有温度的教育人”这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真谛。

上述领导的“不良评价标准”,加之教师的“推责观念”,使得温度教育理念便与温度教育现实有了“隔膜”,被断裂开来。目前我们教师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作为教育的局中人,在种种繁重的工作中,面对种种奇葩的家长和学生,客观也好,主观也罢,努力地寻找着种种自以为是的借口,把对教育热与爱抛洒到云霄,并以教育之外“第三方”的身份进行着种种指责与埋怨。导致理念与现实出现了重重障碍。

我国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慢教育思想的提出者张文质老师在《教师的“微革命”》一书中提出一个很实际的说法:不要说应试教育到要等多久,我们才能变革它,我们不要想这个问题,可能我们孩子一代,甚至孙子这一代,教育的某种困境还很难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思考的是,能不能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做起。

是啊,我们哪怕面对的是应试教育,但也可以使它更人性化,成为有温度的应试教育,而不是冰冷的应试教育,是更尊重人的应试教育,是在人困难的时候,能予以援手的应试教育。

教育的爱不再是一种心态,而是一种能力。中国教育的希望在于每位老师从自己做起,与其说学生厌学,不如反思学生厌教;与其说客观不足,不如反思主观不力。因为我们能做到的只有改变自己,因为我们能实现的只有用爱感化。

我们要学习孔子的为己之学,把一个民族民族的目光、社会的责任,从关注他者、上位者转变到每个个体自己身上;我们要学习孔子的仁学,把个人的目光,从关注世界,转变到关注自己的内心。由内而外,从改变自身开始,来改变教育。

我们既要有个体的当担精神,也要有集体的智慧精神。让我们携起手以当局者的身份,从自我检视开始,克服重重困难,拾回对教育的那份热、那份爱,切实践行有温度的教育。化冰为水,化水为汽,化邪恶为善良,最终优化我们的育人环境,让我们安心育人。

教育要有温度

教育很多时候需要一些温度,一些平凡的小事,平凡的人,小的细节所传递的温暖让我们一生无法忘怀。尤其是孩子们遇到了困难,我们的一句问候,一声关怀,可以让他们幼小的心灵得到安慰和鼓励。

教育不光有知识,要有家国情怀,小小的肩膀可以扛起国家的责任。因为世界终将他们的。

心存希望,让利他之心还你一个惊喜。你做了很多好事,可人家不感谢你,归根结底还是你做的不够好!并不是说要你获得所有人的认同,而是要将我们的善意与温暖传递到人的心里,而不是只停留在行为。这点在家庭教育,师生关系中最明显了,哪个家长不爱孩子,哪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学习好,有出息,因此用自己的方式来“控制”着孩子(学生)们按我们的方式去成长,却忽略了孩子们自己的需要和感受。

相由心生,当你的内心圆融,自信时,你的容貌也会因心灵的丰盈而变得更加美丽。

家长要培养孩子从小有爱国情怀,为民族为使命学习,不要让孩子成为利己主义者,而是要成为有爱国情怀的人。减少抱怨,更多相信,向身边的人传递更多温暖。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做有家国情怀的爱心传递者。为中华掘起而读书!让孩子们找到生命意义。

要做到有温度的教育,就要改变坏的习惯,而要改变坏的习惯要先做到灵魂三问:

1.你改变的意愿有多强烈?

2.你这个习惯形成多久了?

3.如果你不改会有什么后果?

改变一个坏习惯并不意味着要终结这个坏习惯,而是要用另一个更具建设性的习惯取代它。

“坏习惯”就如同地里的杂草,不想要它生,我们可以种满鲜花。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就如同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