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加油新冠病毒对全球温度的影响。据对SARS的研究表明,人冠状病毒对热较为敏感,随着温度升高,人冠状病毒的抵御力会下降。56摄氏度下30分钟可以有效灭活病毒。而且多项研究显示,MERS冠状病毒和SARS病毒在高温和潮湿环境下,病毒活性都会显著降低。武汉近期平均气温在4.28℃到6.18℃之间,正好在确诊人数上升的温度区间内。因此,武汉气温适宜新冠病毒传播可能是疫情首先在当地暴发的因素之一。作者还推测,随着北半球气温升高,日平均气温超出病毒传播的最佳温度区间后,疫情可能得到相应控制。未来北半球升温,疫区更北部风险增加。“阿拉伯半岛温度高达约43摄氏度,MERS也仍在传染。”
新冠病毒现在不是变异到耐高温了,是它本身就具有一定耐热性。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对新冠病毒具体情况了解不够,简单的理解为其跟非典病毒一样,会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变得失去活性直至消失的无影无踪。
可是,毕竟还是太年轻,不懂世事无常。随着病患数量的增加以及医学研究的深入,发现新冠病毒真的是一个狡猾而又深藏的坏蛋,说狡猾是它一直在变异中适应群体之间的超强传播链,现在已经变异到德尔塔克戎了,未来还不知道变异终极体是什么;说深藏是它长着一幅普通的外表下却有着一颗随时去完成使命的心,不畏传染人群年龄大小男女老幼,不分以物传物以物传人跨区传播,更不怕在37°高温下,新冠病毒的毒性仍然保持在90%以上。
根据早前一篇《柳叶刀》上的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发表的文献记载,其研究团队把装有等浓度新冠病毒的很多容器分别放置在低中高等五种不同温度下若干时长,最短1分钟、最长14天,最后分别测量出病毒的效价。
结果令人大吃一惊,新冠病毒在37°时(中国很多地方的夏天温度,也是热带平常的气温),6小时后,其病毒效价减弱很小;在56°时(超过全世界任何地方所有的天然气温),10分钟后,其病毒效价仍然具有一半以上的的活性;而在70°时,1分钟后病毒效价还保持超高活性。
所以,抛开时间谈毒性,就是形而上学,但新冠病毒的耐热性,简直就是前辈非典的望尘莫及,难怪它在地球上的所有天然高温,包括火山、温泉、野火下,没几个小时的拉锯是不会轻易言败的,就像现在的非洲、印度等热带地区,新冠病毒也是风生水起,得心应手。
说起新冠病毒耐高温,温泉也不怕,就不得不提起淮安市的某个洗浴中心,据新闻报道,一位新冠病毒患者在浴场高温高湿环境下传染了8个人。后来研究发现:新冠病毒不像普通病毒在高温情况下活性会减弱,其传播能力仍旧很强,不会有丝毫放松。
因此,疾控专家建议:高温对抑制新冠病毒蔓延可能性不大,科学防疫才是关键。新冠病毒本身具有耐热性,不需要变异,它就能在高温天气下的人群里造成新一轮恐慌和疫情。
冠状病毒怕高温,而新冠病毒和SARS的同属冠状病毒属成员,基因序列有85%的相似性。所以这其实反映出人们一种隐隐的期待,希望新冠肺炎疫情也会像17年前的SRAS一样,在夏天到来后逐渐消失。
基于对其他冠状病毒的了解和经验,天气变暖有利于发病率下降
的确,这种期待有一定依据。据对SARS的研究表明,人冠状病毒对热较为敏感,随着温度升高,人冠状病毒的抵御力会下降。56摄氏度下30分钟可以有效灭活病毒。而在4℃的维持液中,人冠状病毒则能维持中等稳定,在零下60度的环境中,保存时间能达数年。而且多项研究显示,MERS冠状病毒和SARS病毒在高温和潮湿环境下,病毒活性都会显著降低。而在22°C到25°C的温度和40%到50%的相对湿度(即典型的空调环境)下,SARS病毒能在光滑表面上保持5天活性。
所以笔者在此提醒一句,平时用空调制热升高环境温度不可能达到灭活病毒的效果,洗热水澡的温度也达不到。
2006年WHO出的《SARS这场国际瘟疫是如何被阻止的》一书中把天气回暖看作是SARS消失的原因之一。基于对其他冠状病毒的了解和经验,李兰娟院士、王辰院士、钟南山院士和张文宏主任都曾比较肯定地说,天气变暖有利于发病率下降。
对新冠状病毒的直接研究支持高温可能抑制新冠病毒传播
2月22日,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茂团队在论文预印本平台发布了一篇题为《Temperature Significantly Change COVID-19 Transmission in 429 cities》论文,王茂团队在论文中推测,可能存在最适合新冠病毒传播的温度区间。武汉近期平均气温在4.28℃到6.18℃之间,正好在确诊人数上升的温度区间内。因此,武汉气温适宜新冠病毒传播可能是疫情首先在当地暴发的因素之一。作者还推测,随着北半球气温升高,日平均气温超出病毒传播的最佳温度区间后,疫情可能得到相应控制。

3月9日,论文预印网站SSRN发表了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人类病毒研究所、全球病毒网络(GVN)卓越中心的一篇论文,指出目前疫情与纬度和温度之间的相关性似乎很强。新冠肺炎社区传播主要沿着东西向展开,中心点均大致沿北纬30~50度分布,平均温度为5℃~11℃,平均湿度在47%~79%。未来北半球升温,疫区更北部风险增加。事实上,疫情后来的进展形势非常符合这篇文章的预测。

白色圆圈代表出现显著社区传播的地区。红色等值线划出了气温在5到11摄氏度的地区。
相反或谨慎观点:气温非决定因素
早在2月份的采访中,明尼苏达大学传染病与政策中心主任迈克尔·奥斯特霍姆对高温抑制病毒这一观点持怀疑态度。他认为,指望天气变暖遏制新型冠状病毒传播还为时过早。“很多人作此判断是因为非典疫情就是在夏天结束的。”他说,“不知是不是巧合。也可能正好在当年夏天,人类控制住了疫情。”他接着指出,2012年人类体内发现的另一种冠状病毒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就完全没有遵循季节模式。“阿拉伯半岛温度高达约43摄氏度,MERS也仍在传染。”他就此指出,“某些病毒的传播高峰会出现在盛夏。“
3月5日举行的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会上,紧急卫生事件项目技术主管玛丽亚·范·科霍夫对气温的影响也持谨慎态度,“我们没有理由相信这种病毒在不同温度下表现不同”,他呼吁每个国家和地区都能采取积极行动,以防止新冠病毒进一步传播。”3月6日世卫组织紧急项目执行主任瑞安在记者会上也表示,目前没有证据显示新冠病毒会在夏季自行消失。美国疾控中心国家免疫和呼吸系统疾病主任南希·梅索尼尔也在一次公开电话会议中表示,现在尚无法断言确诊人数会随着天气变暖而减少,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是很有必要的,“我们不指望仅仅靠天气回暖来消灭这种病毒。”
3月19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学者在预印本平台SSRN发表了题为《夏季冠状病毒流行会减少吗?》的研究论文。结果表明,1月至3月,平均温度高于18℃和绝对湿度大于9g/m3的国家的病例总数实际上少于全球总病例数的6%。这项研究显示了温暖气候抑制病毒传播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南半球国家出现的本土传播案例,可能意味着新冠病毒比起过去的流感和其他呼吸道病毒,对较高温度更为耐受。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流行病学家马克·利普西奇的发布的一项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在一定的湿度范围内都可能持续传播,造成感染病例快速增加,无论是寒冷干燥的地区,还是像新加坡这样的热带地区。这项研究说:“如果不实施广泛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单是天气本身(比如北半球进入春季和夏季时温度和湿度的增高),未必会带来病例数量减少。
目前,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等热带国家的确诊病例数量正在不断攀升似乎也说明了问题的复杂性。
3月30日,南京医科大学沈洪兵院士、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王其龙等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JAMA子刊JAMA Network Open 发表了一篇论文。该论文报道了江苏省淮安市一个超级传播者在洗浴中心感染了其他8人的簇状传播案例,这一案例表明,新冠病毒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仍能存活,且传播性并未出现减弱的迹象。
笔者认为,这篇文章或许能证明单纯的温度湿度不是病毒传播的决定因素,然而气温显然不是单纯的温度,还涉及通风、日照等环境因素。气温的升高伴随着日照的增强,绝对温度虽然达不到杀死病毒,但增强的紫外线应该可以产生叠加效应。多出来晒晒太阳肯定有益无害!
唠了半天,有人可能会说,让你说出花来,还是没有得出肯定结论呀。是的,绝大多数人啃着树上掉下来的苹果不见得能像牛顿那样发现牛顿定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世界疫情图的创立者Lauren Gardner教授也说,没想到她弄的东西竟然招来了超过10亿的点击量。她表示,这个项目为学校和团队带来了更多的曝光量,“我确实期待它为我们的团队带来真正令人兴奋的机遇,而且它已经做到了。”NASA已经要资助这个小组研究“季节性和气候”对病毒的影响。”呵呵,这不美国政府都和我想一块儿了。
新冠疫情对全球温一定的影响,但是微不足道的。
之前有研究推测,疫情期间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减或能减缓全球变暖,但根据《自然-气候变化》发表的一篇论文,为阻止新冠肺炎疫情传播而实施的政策,虽使温室气体排放和空气污染物有所减少,但是对长期全球变暖的影响微不足道,可能使全球气温到2030年仅下降0.005–0.01℃。分析显示,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降幅出现在今年4月,氮氧化物在4月减少了30%,有助于短期降温。但与此同时,二氧化硫排放减少20%,减弱了气溶胶的冷却效应,推动了短期升温,几乎抵消了降温效应。研究指出,到2025年这些短期效应将结束,二氧化碳大气浓度较基准政策下的水平有所降低,但最多只会使长期气温下降0.01℃。
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疫情期间,进超市、小区等场合,被测体温时,体温经常是36.1℃或36.2℃,而不是常说的正常体温37℃。经查,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近两百年以来,人类平均体温下降了!
1851年,一位名为卡尔·温德利希(Carl Wunderlich)的德国内科医生收集了25000名病人的腋下体温数据,首次确定了人体正常体温为37℃,这个标准一直被沿用至今。
由于现代生活缺乏运动和不断发展的空调技术,体温调节中枢将对外界温度不再敏感,人类平均体温不断下降,已经达不到170年前的37℃。
但是平均体温下降不一定是好事。
有研究认为, 体温越高,免疫力越强。 体温越高,就会激活人体内更多的免疫细胞,从而能更好地歼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但是还没有明确的研究证明这一点。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多锻炼,不滥用空调还有放松紧张焦虑心态。
疫情期间体温37.3度不允许过安检。
即使是使用传统的水银体温计在同一时间测量,腋下温度和口腔温度都有不同的差异。现在交通部门大部分都是通过红外线探测面部(额头)进行测量,部分采用手持式红外体温计(即额温枪)探测额头或手腕温度。有一定的差异,因此都会多测量几次。
注意:
1.开展体温和健康监测。在工作场所入口开展体温监测,体温超过37.3℃人员不得进入工作场所;及时发现有咳嗽、发热等呼吸道症状职工,督促其佩戴口罩并及时就医。
2.做好重点部位管理。着重管理好办公室、会议室、电梯间、食堂等人员易聚集场所及交通车、公务用车,保持通风,降低人员密度,做好清洁消毒。
3.减少人员聚集。减少会议,控制会议人数,压缩会议时间,提倡召开视频会议。提倡网上办公、居家网上办公。单位集体食堂应采取分时段供餐和分餐方式,避免集体用餐。
4.严管口罩佩戴。职工在电梯间、会议室、非单人办公室必须佩戴口罩。安保、保洁、服务等人员工作时必须佩戴口罩。
5.保持良好环境卫生。使用空调系统的单位,要定期清洗空调。确保工作场所洗手设施运行正常,配备肥皂、洗手液或速干手消毒剂。加强垃圾分类管理,集中回收废弃口罩,及时清运,保持工作环境清洁卫生。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当湖北武汉在新型冠状病毒的攻击下苦苦支撑的时候,国家一声号召,各省市立刻响应,纷纷出钱出物出力,支援武汉。最大的支援是各省抽调医疗系统中的优秀人才,奔赴武汉,治病救人。
奔赴湖北的各个医疗队都有一个温情暖心而又让人振奋感发的名字,在这个疫情肆虐让人心情沉重的冬天, 这些闪耀着智慧之光的名字,让人看后倍感振奋而信心大增,原本沉重的心情,在这些智慧的名字之下也不禁轻松起来,虽是严寒的冬季,但暖意油然从心底而生。
下面就让我们来细细品这些饱含智慧之光的精彩的名字:
北京代号叫:京兵强将。参加人数1215。
天津代号叫:津字招牌。参加人数1289。
山西代号叫:竭晋全力。参加人数1509。
辽宁代号叫:辽表寸心。参加人数2045。
吉林代号叫:逢凶化吉。参加人数1179。
上海代号叫:"沪“你周全。参加人数1608。
浙江代号叫:浙风挡雨。参加人数1985。
安微代号叫:皖无一失。参加人数1324。
福建代号叫:国泰闽安。参加人教1366。
江西代号叫:赣做敢当。参加人数1201。
河南代号叫:随豫而安。参加人数1262。
湖南代号叫:湘互扶持。参加人数1458。
广东代号叫:粤来越好。参加人数2452。
广西代号叫:兵桂神速。参加人数961。
海南代号叫:琼尽全力。参加人数843。
重庆代号叫:渝战渝勇。参加人数1614。
四川代号叫:蜀你最好。参加人数1458。
贵州代号叫:贵人相助。参加人数1401。
云南代号叫:拨云见日。参加人数1132。
陕西代号叫:秦劳勇敢。参加人教919。
甘肃代号叫:甘苦与共。参加人数776。
青海代号叫:青囊相助。参加人数239。
宁夏代号叫:安国宁家。参加人数387。
新疆代号叫:同新协力。参加人数387。
兵团代号叫:翏力同新。参加人数107。
人民解放军:闻令而动。参加人数4000多人。
河北代号叫:冀来之则安之。参加人数1090。
内蒙古代号:别害怕蒙蒙达。参加人数798。
黑龙江号叫:夜再黑终见光明。参加人数1534。
山东代号叫:鲁大壮 。参加人数1782。
江苏代号叫:苏大强 。参加人数2757。
这些名字里大部分都是一个成语,巧妙地把各省的简称利用谐音融进成语之中,浑然天成。又有名句俗语,还有网络语言,都是让人拍案叫绝。最特别的是鲁大壮和苏大强,把山东和江苏两省的特点概括的太完美形象了。鲁大壮,让人想到了山东人的豪爽仗义,力大无穷;苏大强,让人想到了江苏的经济辉煌,财大气粗。
汉语真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它带来了切切实实的温暖,在这个疫情肆虐的季节,让我们不再寒冷。
(文中图片来自人民日报新媒体)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langhai8@163.com
本文链接:https://www.wumai.net/tianqi/20221218050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