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没有什么温度计,怎样知道室内温度呢?温度计是可以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的工具,分为指针温度计和数字温度计。这种温度计精确度很高,多用于精密测量。2.电阻温度计:分为金属电阻温度计和半导体电阻温度计,都是根据电阻值随温度的变化这一特性制成的。6.压力式温度计:压力式温度计是利用封闭容器内的液体,气体或饱和蒸气受热后产生体积膨胀或压力变化作为测信号。在古代中国,对有用的温度才计量。
用北方人的经验来说,如果只穿衬衣衬裤挺舒适,就是二十二三度,如果需要穿薄毛衣就是十八度左右,如果要披小棉袄就是十四五度。
温度计是可以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的工具,分为指针温度计和 数字温度计。根据使用目的的区别,已设计制造出多种温度计。
2020年10月16日,国家药监局在其网站发布《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关于履行《关于汞的水俣公约》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自2026年1月1日起,我国将全面禁止生产含汞体温计和含汞血压计产品。
根据使用目的的区别,已设计制造出多种温度计。其设计的依据有:利用固体、液体、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而热胀冷缩的现象;在定容条件下,气体(或蒸气)的压强因区别温度而变换;热电效应的作用;电阻随温度的变换而变换;热辐射的影响等。
1.气体温度计:多用氢气或氦气作测温物质,因为氢气和氦气的液化温度很低,接近于绝对零度,故它的测温范围很广。这种温度计精确度很高,多用于精密测量。
2.电阻温度计:分为金属电阻温度计和半导体电阻温度计,都是根据电阻值随温度的变化这一特性制成的。金属温度计主要有用铂、金、铜、镍等纯金属的及铑铁、磷青铜合金的;半导体温度计主要用碳、锗等。电阻温度计使用方便可靠,已广泛应用。它的测量范围为-260℃至600℃左右。
3.温差电偶温度计:是一种工业上广泛应用的测温仪器。利用温差电现象制成。两种不同的金属丝焊接在一起形成工作端,另两端与测量仪表连接,形成电路。把工作端放在被测温度处,工作端与自由端温度不同时,就会出现电动势,因而有电流通过回路。
通过电学量的测量,利用已知处的温度,就可以测定另一处的温度。它适用于温差较大的两种物质之间,多用于高温和低浊测量。有的温差电偶能测量高达3000℃的高温,有的能测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
4.指针式温度计:是形如仪表盘的温度计,也称寒暑表,用来测室温,是用金属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它是以双金属片做为感温元件,用来控制指针。双金属片通常是用铜片和铁片铆在一起,且铜片在左,铁片在右。
由于铜的热胀冷缩效果要比铁明显的多,因此当温度升高时,铜片牵拉铁片向右弯曲,指针在双金属片的带动下就向右偏转(指向高温);反之,温度变低,指针在双金属片的带动下就向左偏转(指向低温)。
5.玻璃管温度计:玻璃管温度计是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来实现温度的测量的。由于测温介质的膨胀系数与沸点及凝固点的不同,所以我们常见的玻璃管温度计主要有:煤油温度计、水银温度计、红钢笔水温度计。
他的优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测量精度相对较高,价格低廉。缺点是测量上下限和精度受玻璃质量与测温介质的性质限制。且不能远传,易碎。
6.压力式温度计:压力式温度计是利用封闭容器内的液体,气体或饱和蒸气受热后产生体积膨胀或压力变化作为测信号。
它的基本结构是由温包、毛细管和指示表三部分组成。压力式温度计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机械强度高,不怕震动。价格低廉,不需要外部能源。缺点是:测温范围有限制,一般在-80~400℃;热损失大响应时间较慢。
7.水银温度计是膨胀式温度计的一种,水银的凝固点是 -38.87℃,沸点是 356.7℃,用来测量0--150℃或500℃以内范围的温度,它只能作为就地监督的仪表。用它来测量温度,不仅比较简单直观,而且还可以避免外部远传温度计的误差。
以上内容参考:温度计_百度百科
现在一般的家庭都会在家里备上温度计,以便随时监测体温或者水温用。但是也有一些家庭平时不在意这个,碰到想测试温度的时候往往没有精确的仪器来测量。今天就教大家一个好办法:如何在没有温度计的情况下,测试水温。
如果家里没有测试水温的温度计或者水温计,这时我们可以用身体肢体来触摸进行一个大概的判断。
一般来说我们自身的手的温度在30摄氏度左右,如果用手触摸,没有手的温度热,那一般是20-25摄氏度左右。比手热的,大约在35-40之间。如果摸起来烫手,但是也还可以坚持10秒钟左右,那这时的温度大约在50摄氏度。如果轻微一碰,就感觉到很烫,无法坚持在触摸下去,那说明超过了75度。
判断水温除了用手去感觉外,还可以口尝,舌头本身的温度要比裸露在外面的手的温度高。舌头不觉得烫,温呼呼的,说明水的温度在70度以下了。不过一般常用的还是用手去感觉温度。
各位家长们学会了吗?如果想测试水温,但是身边又没有温度计的情况下,可以根据以上的几个层次进行水温的测试。虽然不是很准确,但是也大概可以测出一个范围。
在古代中国,对有用的温度才计量。主要表现在“看病治病得出的人的体温计量”;“武器及农耕需要的金属物品的冶炼温度计量”;“以及看天吃饭农耕为主的天气温度计量”。
中医学发展的人体体温计量:
传统中医以“望闻问切”为诊断的基础,而其实对于人的恒定体温,中国人也早就发现了,这就是现代医学设定的人的体温是37摄氏度。而古代中国人也就将这健康人的体温设为标准温度,以此评断体表温度是高还是低,即中医所说的“发热”与“发寒”。在中国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了测体温诊病:“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
这里的“尺热”和“尺不热”,就是指是否发高烧。中医把脉的主要方法是医生用手指点测病人位于手腕的脉搏,分为“寸”“关””尺“,也就是“望闻问切”中的切。而其中的“尺”就是古代医生能通过这个部位的端脉来测定体温,因此而得。相传“望闻问切”指法最早是战国名医扁鹊所创,其著作《扁鹊内经》和《难经》中就有记载。因此自先秦起,人的体温衡量就已经在中国有了一套系统的方法,而正常人的体温也成为一种温度计量的标准。
到了南北朝时期,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开始记载有用人体“腋下温度”作为计温标准的记载。《齐民要术》是一部中国古代综合性的农学著作,其中典型的有“作豉法”,即制作豆豉翻晒的时候,就是以腋温为标准的,即“大率常欲令温如人腋下为佳”,“候:看如人腋下暖,便翻之”。所以,腋温也是中国古代温度计量的标准之一。
金属冶炼的计温:
中国古代的金属及武器冶炼技术都成熟较早的,而从“冶炼”两个字中就能看出,冶炼要用到水和火。对于水的温度计量没有特定,但是冶炼对热度的要求是很高的。比如古人对于一把好的宝剑,宝刀的锻造,加火热到什么程度都是有讲究的,因此出现一个专用名词“火候”。
火候古人又称为“火齐”,是借燃烧时火焰的变化来推测温度高低的技术。不过这只能是一种“目测法”及“经验计量”,《荀子·强国》中提到了这种方法,强调要铸造出精美宝剑,得掌握恰到好处的温度,即“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
古人得出经验,在冶炼金属火热的时候,当火焰没有了杂色并呈现青色了,那就是温度最高的时候,成语“炉火纯青”讲的就是这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关于手工业技艺著作《考工记》中就记载有火焰呈不同颜色时候的冶炼操作规则,也就是说通过火焰颜色来定高温计量,不同火焰颜色代表不同的温度。
这种经验经过现代科学验证,还是相当精准的,因为不同物质的汽化点不同,金属加热时会生成不同焰色的气焰。战国时期的金属主要是青铜器,其主要成分就是铜、锡、锌等,火热到不同程度的时候颜色确实不同,当火焰青色的时候就是其中汽化点最高的铜到了可以浇筑的时候了。
农作物耕种的气候计温:
中国古代是农耕大国,农作是看天吃饭的,而对气候、温度等变化的关注则是必然的。而古人通过时序轮换及自然气象的变化,来判断和预测气温的走势,这种方法称为“物候”测温法。“二十四节气”就是以此标准的体现。
例如“小暑”到了,人们就知道将进入高温天启,“小暑过,一日热三分”;例如这个夏天很热,那么秋冬气温就偏高,“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等。其他判断热的有“夏至无云三伏烧”、“夏至无雨三伏热”等;而判断冷寒、低温的则有“冬至暖,烤火到小满”、“霜前冷,雪后寒”等。
有两种方法哦!是之前和我家附近的医生邻居学习的呢,和你分享一下吧! (1)若身边有其他水银温度计,虽然不是很准确,但可以临时替代,注意不要离开人体读数据啊,否则误差会更大的。 (2)若身边没有可用的其它种类的温度计,让身边你的同学或者父母(体温正常、不发烧的人)额头碰额头,就很容易判断,是否发烧。 大概就是这样哦!~希望能帮到你呢!要是觉得我的回答不错,可以给我点个赞哦!~
嗯,想在没有体温计的情况下量出发烧的体温,那可以用手去摸比较热的东西,然后放在头上或者是腋窝下,让身体也感受到热量,这样的话就会比较热了。
可以使用手脚、额头温度对比法。
1、一般情况下,发烧的人手脚的温度都不会热,而不少人还会出现手脚冰冷的情况,但额头的温度却显得非常高,即便你是低烧,额头的温度也会有些发热,再加上发烧的时候手是凉的,因此触摸额头的时候特别明显。
当然这种方法也可借助别人的帮助,一个不发烧的人摸摸你的额头,或者额头碰额头都会有所感觉。
2、人的感觉系统非常的灵敏,尽管可能不是发高烧,但人的温度感觉系统也会发生反应,同时人的神经系统也会反映,这个时候你会觉得有些发懒,不想动。同时由于身体温度很高,一直处于往外散热的情况,因此人往往感到有些发冷,即使是夏天,有一些风吹来的时候也会有些冷。
扩展资料:
初步判断一个人是否发热,人们会用手去摸一摸患者的前额。用4个手指的指背去接触前额,判断是否发热。因为,手指掌面皮肤较厚,而手指背面皮肤较薄,温度感觉更灵敏,更能准确地感知温度。
当然,这只是一种粗略的测法,并且要求测者自身体温正常,可在无体温计的情况下使用。要想准确测量体温,建议还是选用体温计。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保健新知:判断发烧,用手指背试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langhai8@163.com
本文链接:https://www.wumai.net/tianqi/20221217230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