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珠江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以及珠江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自己写的 给分吧
黄河 上游(至 河口镇(地名)) 水土流失·草场退化 成因:自然因素:生态脆弱(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砂地地貌) 人为因素:过度放牧,毁林开荒 解决方法:植树造林,适度开发
中游(河口镇至孟津) 河流泥沙含量大 成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自然原因:地势高 降水集中 冲刷力大 黄河流经 土质疏松 植被少 人为因素:不合理的农业结构 解决方法:植树造林 小流域综合化治理) 解决方法:黄土高原水土保持 修梯田
下游 (孟津至黄河入海口) 生态问题的话 中下游是一样的 河流的问题就加上 地上河 成因:河流泥沙含量大 下游地形平坦 河流流速变慢 泥沙沉积 河岸抬高 形成地上河 解决方法: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引黄淤灌
长江 上游 (至宜昌) 问题:水土流失 成因:不合理的耕作方式 解决方法:植树造林,适度开发
中游 (宜昌至湖口) 问题:水土流失 成因:不合理的耕作方式 解决方法:植树造林,适度开发 (洪涝不属于生态问题)
下游 (湖口至长江入海口)问题:水污染 成因:沿岸工业发达 污水排放 解决方法:治理污染 限制排放
珠江 珠江是由多个水系组成 生态问题 上中下好像都有 水污染 成因:沿岸工业发达 污水排放 解决方法:治理污染 限制排放
水土流失可能有 但位置不确定 方法 成因 同黄河长江
《广州珠江河段近年来水质调查报告》
初一(5)班 24号
自1977年至1980年,广州人口约400万,水质差不多是IV类;到上世纪90年代,人口增长到900万,水质变为劣Ⅴ类;到现在,广州人口虽已超过1000万,但经过几年努力,水质持续好转,到了丰水期,珠江河段前航道水质已达到Ⅲ类(常年稳定在IV类)。一直到1980年,广州的水质一直稳定在四类水平;从1980年到1990年广州人口达到500多万,水质开始不稳定,在四类和五类之间徘徊;而1991年到2005年,广州市人口从600多万上升到了900多万,水质监测的各项数据都是史上最差记录。市民肉眼见到珠江水质浑浊,并不意味着水质不行,因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珠江水主要是重金属超标,肉眼察觉不到;现在,生活污水增加了,所以直观上会感觉到浑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四类水平主要是重金属超标,但水质的观感非常清澈,肉眼看不出污染,只有通过化学仪器才能分析出来的。另外,这里说的四类水,指的是全年的整体水质,是全年数据的总和,而不是指某一段时间的水质。到了2006年后广州的整治效果开始体现。如今广州人口已经增加到了1000多万,但水质却回到了以前四类水平。而在丰水期内,珠江广州河段前航道水质已达到三类。
浑浊的水质对市民的生活,市民的健康,生态的平衡……都有着极大的影响,重金属能够使蛋白质的结构发生不可逆的改变,蛋白质的结构改变功能就会丧失(体内的酶就不能够催化化学反应,细胞膜表面的载体就不能运入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就无法完成肌肉收缩……),所以体内细胞就无法获得营养,排除废物,无法产生能量,细胞结构崩溃和功能丧失,人体也就不行了。珠江的水质更是影响着数百万的鱼儿,这些鱼儿,可因水质而快乐的成长,也可因水质,痛苦的死去。这些无辜的小生命的逝去,也关系着整个生态的平衡。而回头再想过,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人类而起,而最终的受害者,也必将使我们!
对此,我有如下几点建议:
1. 不往珠江中丢垃圾,作出不良行为。
2. 保护植被,多种树
3. 倡导绿色低碳
相信,只要我们从小事做起,并且做好每一件小事。浑浊的江水一定会在不久后,成为历史,期盼着清澈的江水来临。保护地球,就是在保护自己啊!
珠江口近岸海域,指的是广州、东莞、珠海、中山、深圳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近岸水域,以及这一带20米水深以内的海区,总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
记者近日从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了解到,该局承担的珠江三角洲近岸海域海洋地质环境调查初步表明,珠江口近岸海域约有95%的海水被重金属、无机氮和石油等有害物质重度污染,5%为中污染级,其中深圳、东莞附近海域污染现象特别严重。
为此,记者沿珠江口两岸行程500多公里,深入实地对近岸海域进行了调查采访。
踏访珠江口:污染状况不容忽视
如果不是那尊“女娲补天”的雕像仍然矗立,记者实在认不出来这就是五六年前曾多次光顾的深圳蛇口“海上世界”一带海滨。4月29日下午,当记者来到深圳蛇口半岛时,再也看不到当年深圳最有名的海滨别墅区边上清澈的海水和柔软的沙滩,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大型停车场及一片正在绿化的填海地带,大海已远远把当年深圳最有代表性的海滨别墅抛在了后面。而就在几年前,这里还可以经常看到大人带着孩子戏水,摸鱼捉蟹。
不远处,旅游景点“海上世界”(当年由“退休”客轮改造,泊在海边)今天早已镶在陆地上,深圳湾的海面已距它近一公里之遥了。就在“海上世界”边上,一条从蛇口半岛延伸出来的污水沟散发着扑鼻的臭味,正往深圳湾排放着污水,在入海口北边几十米外,是一条长达数百米堆积如山、发着腥味的生蚝残骸等堆成的“垃圾带”。临靠这条“垃圾带”的海水浑浊得有点发黑,几十只渔船飘浮在海面上,一些渔民在做着下海的准备。
年近四十的潮汕人李天生说:“我在这一带捕捞已十多年了,因为现在这一带很少能捕到鱼,大伙只好都改为钓蚝了。”他指着正在用钢丝捆扎起来的筏子说,“但是,现在钓蚝也不容易了,要到很远的海面去,以前一次上来可以有上千斤,现在少多了。”
从“海上世界”往左大约有500米的地方,是一个叫南海玫瑰园的小区,业主王先生无奈地告诉记者:“当年就是看中了‘海景’这一概念才买了楼,没想到现在每当海风吹拂时,本来想开窗享受那海风的韵味,可现在必须把窗紧闭,因为海风经常是腥臭扑鼻,闻多了会让人有一种窒息的感觉。”
据了解,从“海上世界”前面的蛇口港到深圳福田红树林,是深圳正在规划建设的大约15公里长的滨海休闲长廊,这个面向深圳湾、遥望香港大屿山的滨海休闲长廊,被称为“深港边界上最具特色的风景线”。当地媒体报道说:按规划,海滨长廊上将实现“生态”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为市民创造一个“叹”(享受)大海的休闲场所,把深圳真正打造成亚热带风光的滨海城市,成为深圳的城市名片。
然而,5月3日下午,记者站在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边上,却再也看不到一湾清澈的海水,找不到凭海临风的感觉,这里的海水多年已不见清,海边沉淀的是黑得散发出臭味的淤泥,扑面而来的是腥腥的海风。据南方日报报道,就连深圳规划与国土资源局有关负责人也承认:现有的深圳湾海水水质,离建设滨海休闲带景观需要还有一定差距。
深圳湾的污染情况并不是珠江口污染的个别现象。5月12日下午6时许,记者来到了珠海市香洲交通渔港码头,海面上泊着数百条船,渔港显得十分繁忙,这里的海水与深圳蛇口一带相差无异,被浑浊海水浸泡过的岸边石头已成黑色。附近大约10米处,一个直径近两米的排污口正向这一带海域里流着散发异味的污水,出水口附近与海面交汇处积满了发臭的杂物。
5月13日,记者又来到了东莞市虎门镇一带,从虎门大桥下边的虎门炮台上行,这里的珠江入海口江面开阔,各类运输船忙碌地在江面穿行,近海面可以隐隐约约看到江面上飘浮的油迹。我们在一家临江小餐馆吃饭时,见到店主不时地将收拾起来的垃圾物直接倒入江中。记者问:这样不担心会污染江水吗?店主不屑地回答,我们这里的餐馆多少年来都一直这样。
在虎门渔港村,上午11点钟原本正是出海捕鱼的时间,可是记者看到的是几十只渔船闲置在河面上,渔民陈先生告诉我们,“这带连着珠江口的是双洲河,现在是在涨潮,所以水面上升了,看上去还清一点,到下午海水退下后,太平一带工厂及村镇的污水就会流下来,那时整个河都是黑的、臭的。”陈先生说,“我是本地人,1972年开始捕鱼,现在污染得太厉害,内河基本没什么鱼可以捕了,捕鱼要去到很远的外河,外河的鱼也越来越少,出海捕鱼的收入还不如油费高,所以很多渔民都不捕鱼了,有转行的,不过多数都没工作做了,船又卖不出去,只能每天泡在这里。”他说,“这里10多天前下过一场雨,陆地上的污水流到河里后,河里仅有的很少的鱼也都翻白肚了。”
从渔港出来转了个弯,不一会儿就进入了“中国服装之都”————虎门,走近镇中心黄河服装城边上,扑鼻而来的是一股恶臭,一条犹如墨汁一样黑色的虎门运河在城中心流淌着,当地人称为“臭水河”。河水黑不见底,水流乌黑发亮,两边可以直接看到平均每隔3米—5米就有的直径半米的排污口,沿江居民王先生说,我们这里的生活及工厂污水基本上都直接流到这河里了,这条河臭了10多年了,今天是刚刚放了淡水,并不太臭,下雨的时候,河底的淤泥都被冲刷上来,臭气冲天,没有人敢在路边停步。”但就是这样被居民称为“不太臭”的期间,记者仍明显感觉到犹如走进垃圾场一样,无法不掩着鼻子走路,而附近的居民纷纷表示“习惯了”,散发着恶臭的河边还有人正在乘凉。
看权威报告:珠江口恐成“死海”
深圳、珠海与东莞附近海域的污染只是个缩影。5月12日,记者随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环境与地质工程调查所所长郑志昌来到了珠海最南面的高栏港附近海域,他率领的调查人员正有外伶仃洋调查。他说,这两年来,该所先后对内外伶洋海域近海进行了全方位调查。结果显示,珠江口伶仃洋绝大部分海域的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达到了重污染级水平。
郑志昌所长的团队所进行的调查,正是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承担的珠江三角洲近岸海域海洋地质环境调查项目。该项目从属于新一轮的国土资源大调查,由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局立项,自2003年起,计划历时3年,完成珠三角近岸海域的海洋地质环境和灾害调查工作。珠三角近岸海域,指的是广州、东莞、珠海、中山、深圳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近岸水域,以及20米水深以内的海区,总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主持这个项目的该所高级工程师夏真介绍说,至今年,项目组已经完成了内外伶仃洋近岸海域海洋地质和环境调查工作,大致结论是,这些地区重金属、有机质、氨、氮以及富营养的农药残留污染特别严重,对沿岸包括渔业在内的养殖业有很大影响。珠江口附近海域海水中无机氮、氨、PH值、磷酸盐、铅、硫化物、石油类均达到了重污染级。其中重金属铅、无机氮、石油几乎100%污染超标。而且珠江口伶仃洋绝大部分海域的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达到了重污染级水平。
根据该项目组对珠江口附近2500平方公里的近岸环境调查,在内伶仃岛以北,南沙、虎门、宝安、南澳等海域的浅水层和深水层,约有95%的海水达到了国家重污染级标准,5%为中污染级。其中虎门沙角电厂附近的交椅湾,蛇口到香港间的深圳湾海水污染最为严重。据专家分析,如果不对该区域的污染进行有效治理,这片宽广海域以后可能会无鱼无虾,成为中国的“死海”。
更可怕的是,就是这一片未来的“死海”,也可能从地图上消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这项最新调查还显示:珠江口及周边海岸由于工业污染、无序开发等原因,港湾水面萎缩,污染日趋严重,百年后伶仃洋可能被填平。
曾对此有过专门研究的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平日教授说,伶仃洋萎缩变小以致最终消失这在科学界并没有争议,现在主要研究的是多长时间消失的问题,目前有七八十年和100多年各种说法。而且按照目前珠江口海水淤积的程度,有专家预测,照此下去60年后珠江河道将无法通航。
据了解,由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承担的《珠江三角洲近岸海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采用海陆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空中遥感、海底物探、地质取样、钻探、锥探、海水取样等方式,查明调查区内地形、地貌、沉积物类型,海水化学特征(水污染),重点区段海岸线变迁、航道淤积等,以及区内潜在的地质灾害类型和分布,提出预灾减灾建议。
根据资料及卫星遥感数据,大规模的围海造地、养殖及建设港口码头等,使珠江口沿岸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陆地大规模向海洋推进,珠江口东岸的浜沙、大铲湾、深圳湾、蛇口及珠江口西岸的下沙附近、横门的东西围、新垦的十九涌等,在1978年到1988年之间,陆地向海洋推进多至1000米左右,1988年到1998年之间达到一两千米,1998年到2003年之间也达到6000多米。加上无序采沙,年年开挖航道等,伶仃洋正在变浅,水路不像以前那样开阔,伶仃洋正在萎缩变小。
也就在5月12日,广东省海洋渔业局举行了2004年海洋环境质量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04年度海洋环境质量报告。报告称,由于无机氮和磷酸盐的比例严重超标,导致珠江口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的状态,近岸海域无机氮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活性磷酸盐达到或超过三类海水水质标准,营养盐比例严重失衡,水体呈严重富营养化状态。无机氮和磷酸盐由正常的2∶1上升到150∶1,超标了75倍,污染程度为全省海域最高。有关资料显示,广东珠江口海域环境恶化成全国第二严重污染区。
广东省海洋渔业局的报告说,珠江口滩涂生物受到重金属铜、铅、镉、锌和石油烃的污染。珠江口海域生物多样性已受到了严重威胁,以前大量存在于该地的对虾已消失,优质鱼不见,只剩下了一些杂鱼小鱼,红树林正慢慢在珠江口消亡。这一点,广东沿海的渔民们感触最深。记者在东莞渔港采访周围的渔民时,当地的渔民也说:“我们这里已经没有大鱼了,现在鱼越来越小,价格也贵了。”
据了解,以前珠江口海域是200多种海洋鱼类的产孵和索饵场,但现在这里已鱼不成汛,种不成群,捕捞品种明显减少,且品质极低。有统计显示,近25年间,广东列入国家、省和国际保护名录的珍稀濒危水生动植物已扩大到近400种!广东的海洋捕捞总量已连续5年出现负增长,全省海洋捕捞渔船有2/3以上亏损,近1/8的从业者年人均收入低于省级贫困标准,一些渔民干脆把船租给外地人,上岸另谋生计。
一个小女孩正在海边捡贝壳,而她根本不知道的是,她身后珠三角近岸海域有95%的海水已不同程度地被污染。
珠江水污染的主要原因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珠江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珠江水污染的主要原因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langhai8@163.com
本文链接:https://www.wumai.net/tianqi/0538d43533.html